原標題:暴力拆解、破碎不當、以次充好 無資質廠家擾亂市場 廢舊鋰電池成“香餑餑” 回收利用待規范
暴力拆解易失火爆炸、破碎不當造成環境污染、廢舊鋰電池被以次充好再次出售……近年來,隨著鋰等金屬原料的價格上漲,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行業成為“火熱”賽道。但一些資質不全的廠家擅自回收拆解舊電池并進行粗加工牟利,造成極大安全隱患,亟待引起重視。
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亂象多
“大量回收鋰電池,同時也出售各種鋰電,歡迎咨詢。”打開社交媒體,搜索“鋰電池回收”,小到手機鋰電池,大到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的回收信息隨處可見。記者隨機與一位“鋰電池回收老周”聊天,對方十分熱情,表示只要有鋰電池,可以隨時聯系他上門回收。
這兩年,受鋰、鈷、鎳等金屬價格高漲的影響,廢舊鋰電池變成“香餑餑”,大量資本涌入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由于廢舊鋰電池不屬于危險廢物,回收門檻較低,催生大量“中間商”,廢舊鋰電池分散在電池生產企業、整車企業、第三方回收公司、廢舊電池貿易商、拆解破碎廠等主體手里。
“當前鋰電池回收渠道混亂,廢舊鋰電池溯源難,給廢舊鋰電池綜合利用帶來很大障礙。”全南縣瑞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廖龍江說。
記者調研發現,除了“倒買倒賣”,還有不少資質不全的小廠從事廢舊鋰電池回收再粗加工業務,這些小廠通常位置隱蔽,環保安全隱患大。
“拆解破碎沒太大技術含量。我見過那些小廠的工人,用榔頭、大剪刀,簡單粗暴地把電池包拆開,再將物料丟進粉碎機,處置廠房總能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一位從事鋰電池回收的企業負責人說。
監管部門也注意到了這類非法“小廠”。去年1月,廣東省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塘廈分局執法人員發現一家無證照小作坊非法加工廢舊鋰電池,廠房區域彌漫化學溶劑氣味,鋰電池浸泡區域附近堆集大量紙皮、膠皮、塑料碎片等易燃物,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經調查,廠房未通過環保審批與自主驗收,未辦理排污許可證或固定污染源排放登記。
還有一些人鋌而走險,將廢舊鋰電池重新包裝二次銷售。“目前梯次利用的行業標準不太完善,導致正規企業不敢做梯次利用,那么‘退役’鋰電池便會被逐利的人利用。”江西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孟德江說,“時常有電動自行車起火燃燒,其中部分事件與商家使用了不合格的‘退役’鋰電池有關。”
高標建設成“劣勢” “白名單”企業遇尷尬
為規范廢舊鋰電池綜合利用行業,工信部自2018年起共公布了符合規范條件的84家企業,業內稱之為“白名單”企業。記者近期走訪部分“白名單”企業,他們表示高標準設立的“白名單”企業正遭遇“劣幣驅逐良幣”的尷尬情形。
原料易被“卡脖子”,產能閑置是常態。對于鋰電池綜合利用企業而言,廢舊鋰電池是他們的生產原料。廖龍江表示,由于廢舊鋰電池散落在無數回收主體手里,白名單企業一一對接,需要花費更高成本,產線“吃不飽”是常態。
受訪的“白名單”企業介紹,一些大的整車廠或電池廠的廢舊鋰電池回收不設門檻,誰有錢、誰有關系直接就可以拖走,這也是造成“白名單”企業“吃不飽”的原因之一。
價格方面,“貿易商對價格尤其關注,行情好的時候使勁出貨,行情不好則捂盤惜售,‘白名單’企業原料的數量和價格都得不到穩定供應,影響生產經營。”一位“白名單”企業管理者說。
此外,“白名單”企業綜合成本呈“劣勢”,有時還競爭不過一些證照不全的“小廠”。江西睿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胡健說,“白名單”企業要保證鋰電池回收效率、環保達標、安全生產,在研發投入、設備升級、廠房建設等多方面投入較大。
贛鋒鋰業旗下的一家鋰電池回收企業也反映,“這些證照不全的‘小廠’運營成本低。和擁有完備環保、安全設施的‘白名單’企業比,他們能以更高價格買原料,加工后的產品再以更低價格出售,造成‘白名單’企業有時還競爭不過他們。”
加快標準制定 促進良性發展
受訪專家和企業表示,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既能解決退役鋰電池帶來的環保問題,又有助于彌補我國鋰鈷鎳等關鍵礦產資源的不足。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之際,宜從規范回收渠道、制定行業標準、加強監管力度等方面著力,促進廢舊鋰電池回收利用行業良性發展。
首先,規范回收渠道,完善溯源機制。江西省科學院應用化學研究所翁雅青博士認為,廢舊鋰電池回收過程往往會產生廢氣、廢水以及重金屬廢渣等污染物,從回收到綜合利用的過程中,綠色環保尤為重要。胡健等人建議,國家提高廢舊鋰電池回收準入門檻,同時建立全國統一的廢舊鋰電池交易平臺,有助于規范廢舊鋰電池的回收渠道,實現廢舊鋰電池的可追溯。
其次,制定標準,引導行業良性發展。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三電事業部部長沈祖英等人建議,盡快制定廢舊鋰電池可回收評價、價值評價等國家標準,引領行業良性發展。孟德江表示,廢舊鋰電池應用的行業較廣,可以先確定具體的行業,再站在應用角度制定具體標準,以確保實施起來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還需加強監管力度,確保制度落地見效。廖龍江等人稱,“白名單”制度的設計和初衷是好的,但好制度要見效落地還要依靠多部門齊心協力,生態環境、市場監管、交通等部門宜加強監管,如對資質不全的加工廠加大查處力度,對鋰電自行車經銷門店、社會化廢品回收點、運輸廢舊鋰電池的車輛定期檢查,逐漸引導整個行業發展更加規范、專業、安全。(記者 崔璐 黃和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