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9月30日電 題:“從1到100,不能成為一個遙遠的距離”——合肥科技成果轉化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亞彪、吳慧珺
在科技領域,從0到1,代表著研發突破。從1到100,代表著科技成果轉化進入市場。
一座城市的創新能力不僅僅是有多少科研機構和成果,更在于有多少成果產生價值、能否在最短周期實現轉化。如果技術成果躺在庫房睡覺,或在實驗室慢慢過期,將沒有任何意義。
近日,記者深入合肥科技成果轉化一線,探訪當地縮短“從0到1”和“從1到100”間距離的實踐。
“不會創辦企業,我們來輔導;找不到投資方,我們幫忙對接資本”
國慶臨近,在合肥高新區中安創谷科技園,合肥夸夫超導科技有限公司將迎來成立兩周年。
看到如今公司蒸蒸日上,創始人潘熙鋒不會忘記,是高新區“天翅創”眾創空間幫他們解決初創期融資需求,搭建產業鏈、撮合上下游企業,走過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艱難時期。
“你帶著科研成果前來,不知道如何辦企業,我們會提供股權架構設計、工商注冊輔導;找不到投資方,我們幫忙對接資本?!薄疤斐釀摗毕嚓P負責人董亮說。
“天翅創”不僅配備創業導師,還提供會計、稅務、知識產權等齊全的第三方服務,幫助一個又一個創業團隊跨越“死亡之谷關鍵一公里”“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創辦企業最初一公里”。
在“天翅創”眾創空間路演大廳,創業者正在做項目介紹。(資料圖片)
這只是合肥降低科技成果轉化成本的縮影,當地還打造一系列提供基礎性服務的共性平臺,比如為創業團隊提供統一的文獻資料、戰略咨詢、計量測量、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
“我們甚至在招商引資時都會問對方,能給本地科創企業提供什么樣的共性服務?!焙戏适惺虚L羅云峰說。
據合肥市委常委袁飛介紹,市里在原有招商基礎上,組建了由科技部門牽頭的科技招商隊伍,自今年開始,從過去側重招引單個企業到突出“1+5”格局,即“制造基地+研發中心、銷售中心、上市主體、供應商集群、配套產業基金”。
為成果轉化尋找試驗場、首用地
科技成果轉化的困擾之一是試驗場、首用地的缺乏,合肥解決這件麻煩事的辦法,是組建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不斷開放全市的企業生產、政府應用等領域的各種場景。
“我們每年新增應用場景上百個,為新技術在城市中開展測試驗證、首試首用提供條件。”合肥市發改委主任拱艷說。
記者在合肥一些展館、醫院看到,東超科技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被用于非接觸式電梯按鈕、醫療自助機、自助售票機等場景中,科幻電影中的“隔空觸屏”成為了現實。
場景驅動創新引出新產業、新賽道。合肥為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尋找場景,為城市中看不見的隱患“排雷”,催生了城市應急安全產業;量子通信技術被運用于建設提升電子政務安全防護水平的量子城域網,空天科技被運用于數字城管、巢湖治理中……
“我們的量子精密測量有很多市場應用,就是在場景驅動創新中產生的?!眹鴥x量子(合肥)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羽說,依托合肥開放的民生、產業領域應用場景,公司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走出實驗室,在疾病早篩、鋰電池缺陷檢測等領域產生了市場價值。
賀羽說,合肥把城市交給創新,讓技術成果與城市發展、產業發展、民生所需相向而行,實現了就地轉化、就地交易、就地應用。
不讓技術“躺在倉庫中睡大覺”
成果轉化不是一個天然過程,一項技術有無市場價值、能否變成商品,需要既懂技術,又懂經營、懂法務、懂財務的技術經理人。
安徽創新館是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已培養近2000名技術經理人。該館成果轉化部專員陳昕認為,這支隊伍有助于解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間“找不到、談不攏、難落地”等問題,破解“高端”不“高值”的尷尬。
“我懂技術,卻不懂市場和經營管理,技術經理人幫我們找到投資機構、申請幫扶政策、設計股權架構,讓成果順利轉化。之前公司還沒成立時,就有了多筆意向訂單?!卑不沾髮W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紹良說。
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王紹良(右一)在辦公室工作。新華社記者吳慧珺 攝
原來,單磊教授、王紹良團隊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用國產極低溫稀釋制冷機技術,一度面臨找不到市場的窘境。在技術經理人幫助下,項目團隊已成立公司,開展市場化運營。
合肥組建了5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60多位技術經理人活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車間、孵化園區,匹配市場需求,喚醒“沉睡”的技術。今年以來,全市已對接、捕捉可轉化的科技成果超2100項,推動新成立企業250多家。
在合肥,越來越多的技術變成生產力。統計顯示,2022年,全市技術合同交易總額實現三年翻一番,全市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34戶,日均誕生5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