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 題:隨禮減至百元,辦酒席少花萬元……部分農村地區“白事”負擔減輕的背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汪軍、徐海濤、彭源
禮錢從動輒上千元減少到100元,酒席支出比過去減少1萬元……“新華視點”記者近日在多地采訪發現,部分農村地區“白事”大操大辦的陳規陋習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村民負擔明顯減輕。
人情負擔明顯減輕,不少村民摒棄大操大辦觀念
提倡三天之內安葬,最多不超過五天;單份禮錢不超100元;酒席每桌不超13個菜——初步測算,操辦“白事”平均一場酒席可節省8000元至10000元開支。
在貴州省麻江縣谷硐鎮黃泥村,由黨員、干部、鄉賢等人員組成的“紅白理事會”深受群眾認可。理事會對婚喪嫁娶的禮金、桌數、菜品等進行嚴格限制。黃泥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朝學介紹,經過近年來的實踐,絕大多數村民摒棄了大操大辦的觀念。
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喪葬移風易俗,從辦事申請、酒席成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方面,各地創新舉措,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綠色節約、以人為本的喪葬新禮俗日漸深入人心。
在湖南等地,喪事簡辦納入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自治清單、村規民約規范事項,每年由鄉鎮和街道對執行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獎懲;在山東等地,基層組織對“紅白理事會”骨干成員進行培訓。
地處桂西的隆林各族自治縣,“白事”是不少家庭非常看重的事情。依照風俗,部分逝者親屬參加“白事”要送牛到現場。有時一場儀式下來,“牛禮”高達十幾頭,不少群眾因此背上一大筆債務,經濟負擔沉重。
“現在‘白事’儀式時間、回禮習俗都進行了大幅調整。”隆林縣德峨鎮黨委書記羅仁華說,近年來,不少村屯把辦理“紅白事”的標準及獎懲規定納入村規民約,試點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村民的人情債、攀比風明顯少了,大家還積極賺取積分爭當文明家庭。
“以前紅白喜事辦酒席,親朋好友份子錢少則三五百元,多則上千元,趕上辦事多的月份,人情負擔十分沉重。”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河區河東鎮王大漢村黨支部書記段春瑞說,從前有的家里老人過世,要連續幾天辦流水席。現在,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辦酒席有了新約定。同樣是“白事”,親友們只集體上門吊唁一次,禮金控制在100元至200元。
減輕群眾沉重負擔靠什么?
記者在多地村莊走訪發現,“紅白理事會”等組織在減輕群眾“白事”負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麻江縣谷硐鎮黃泥村為例,“紅白理事會”負責制定酒席辦理標準、場地等方面的規則,再由若干個管理委員會(每個委員會5名村民)負責實施,對酒席申請、辦理過程進行管理和監督,確保依規行事。
此外,黃泥村的“合約食堂”特色鮮明,餐具、桌椅一應俱全。村民如果擺宴席,需要事先向“紅白理事會”提出申請,按照約定向“合約食堂”交200元衛生費。張朝學說,村民自行采購酒席食材,平均一場費用不超過2萬元。
圖為貴州省麻江縣谷硐鎮黃泥村的“合約食堂”。新華社記者汪軍 攝
“家家戶戶都嚴格按照約定的規則辦酒席,村民之間形成互相監督的機制,既約束了大操大辦的炫富行為,也讓經濟困難的群眾不再有壓力。”谷硐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王廷祥說,這個做法已經在全鎮鋪開,成為一種鄉村治理機制。
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鶴城新區安置點是廣西萬人以上易地搬遷安置點之一,有安置群眾3300多戶、1.4萬余人。記者走訪看到,安置點建設了專門的“白事”館。“白事”集中辦理形成制度并張貼公示,時間、規模、場所等都有細致規定,還設有約束監督機制。“社區明確禁止大操大辦,只限一事一地辦理,期限原則3天以內,最長不超過5天。‘白事’還應在事情辦理3天后向‘紅白理事會’報備情況,并進行公示。”社區黨委書記陳貴仲說。
圖為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易地搬遷安置點鶴城新區公示的紅白事制度。新華社記者徐海濤 攝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安永軍認為,無論是村規民約還是縣鄉政府出臺的制度,一旦明確指出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推出合理的約束性措施,加上科學引導,就能產生有益的變化。
去年,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聯合發文,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要求嚴格落實農村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等事宜報備制度。
樹立新風與尊重傳統并舉
隨著移風易俗的推行,各地在“白事”辦理上更加節儉。受訪人士認為,移風易俗往往需要久久為功,要持之以恒地抓;同時,要考慮地方文化差異性,因地制宜,注意工作方法。
長期關注鄉村治理的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丁勝說,對于農村“紅白事”大操大辦這個“老大難”問題,一方面要對現有的“濫辦、亂辦”現象進行抵制,另一方面關鍵是要讓新觀念、新風尚融入千家萬戶。在推行過程中要多方發力,堅持不懈,避免“一陣風”現象。
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鶴城新區駐村第一書記譚思波說,移風易俗,要多注重用新風尚替代舊習俗。比如,以前群眾辦“白事”習慣請嗩吶隊演奏,費用比較高;現在改為播放哀樂,既尊重了群眾意愿,又節省了開支。
做好群眾工作,要讓群眾參與進來,充分發揮群眾的作用。廣西德保縣城關鎮云梯村黨支部書記黃恒魯說,除了發揮制度上墻作用,村里農閑時還組織擅長唱山歌的村民,用壯語和普通話在村里傳唱,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業內專家建議,各方要努力做好政策宣介、經驗推廣、輿論引導工作,幫助群眾算好人情賬、經濟賬、精力賬,帶動群眾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健全移風易俗長效機制,以鄉風文明賦能鄉村振興,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