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京津唐三角地帶最大的天然濕地七里海,迎來了最喧鬧的時節。南遷的大批候鳥,成群結隊,或淺灘駐足,或低飛盤旋,今春剛出生的4頭麋鹿也自在地漫步其間。有“京津綠肺”之稱的七里海,既是世界三大古海岸之一,也是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曾經,水量減少、過度開發等導致這里生態嚴重退化,違規的建筑、裸露的灘涂侵蝕著“綠肺”。十年間,這片寶貴的濕地經歷了從破壞到治理、從退化到恢復的蝶變。
(七里海濕地衛星圖對比)
寧河區俵口鎮,橫跨了七里海濕地的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作為“濕地水鄉”,這里的百姓一直與濕地為伴、靠濕地為生。俵口鎮興家坨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馬全勝猶記得,在濕地中養蝦、蟹、魚的年月。
“濕地水面幾乎被各村養殖戶們分包,人工養殖的螃蟹、魚蝦成群,每年光是魚就有上百噸?!瘪R全勝回憶。
七里海的螃蟹一時遠近聞名,大量投放的餌料卻對水環境造成了污染。一些承包戶為了擴大養殖的水面,甚至私下里砍伐大片蘆葦。
十多年前,隨著近郊旅游的興起,七里海迎來了新的“商機”。旅游開發項目建設火熱,周邊飯店、農家樂陸續開張,七里海吸引著天津、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紛至沓來。
旅游熱的背后,濕地環境卻被徹底“扼住了喉嚨”。已經年過八旬的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顧問于增會,就出生在這片濕地旁。那些年,他眼看著濕地的水面連年減少、灘涂裸露。
“是真的心疼?。 庇谠鰰@息。
(七里海濕地衛星圖對比)
2017年,這片京津地區重要的濕地因環境持續惡化,引起了政府的重視。當年7月,當地叫停七里海旅游開發。
天津打響的這場“濕地保衛戰”,還延伸到了天津境內的大黃堡、北大港、團泊洼等濕地,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生態修復工程開始啟動。
“七里海濕地的修復重點聚焦在引水調蓄、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等工程上。”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吳成義說。
興家坨村是距離七里海濕地核心區最近的村子之一,也是最先感受到環境治理帶來變化的村子。核心區被徹底封閉管理,緩沖區和實驗區的工業、建設項目都有了嚴格限制,來來往往的游客也變少了。
這個有著5000多名村民的村子,決定開始走一條“生態路”。在天津市和寧河區的規劃之下,不少人在村里管道工程施工隊中找到工作,寧河的汽車工廠里也有了興家坨村村民的身影,可供耕種的稻田里還開始立體化養殖螃蟹,實現了“一畝地賺兩份錢”。
“現在不僅日子好了,環境也更好了?!瘪R全勝說。
(七里海濕地衛星圖對比)
視線回到七里海濕地中,野鴨、蒼鷺、白鷺成群地棲息,連東方白鸛、白鶴、白琵鷺等稀有珍禽也在這里覓食、停歇。
“5年的封閉管理,讓七里海徹底擁有了‘喘息的時間’,如今這里已經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吳成義說。
一組數據,是七里海生態修復的見證——啟動修復工程以來,七里海累計修復濕地面積約3.5萬畝;開挖疏浚支渠、干渠、外環渠約80公里;堆建及改造鳥島20余處;修復濕地植被超過1.6萬畝。
(七里海濕地衛星圖對比)
“我們的工作并不會就此止步。”寧河區林業局副局長李曉芬說,“林長制”已經開始加快在寧河區建立,以后濕地里的每一處野生資源都會有它的“守護者”,濕地巡查巡護的力度依舊在加大,對周邊村民愛護環境的宣傳也沒有停下。
科技的力量也加入到了環境修復與治理中。目前,天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高校的科學研究工作正在七里海濕地展開,從對濕地環境的整體研究,到對濕地動植物的微觀研究,都在為更加科學地保護濕地打下基礎。
“眼下,大批候鳥來到七里海‘中轉’。這些年,因為濕地環境好了,一些候鳥甚至變成了‘留鳥’,都不想離開了!”天津市七里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巡查巡護支隊副支隊長韓克武笑著說。
策劃:丁錫國
監制:鐘昊熹 王建華 劉元旭
統籌:邵香云 曹曉軒
文字:白佳麗
視頻:許健 郝杰
遙感與數據支持:曾迎迎
編輯:李依倫
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華社天津分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