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客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4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每年3月至5月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億利生態治理區種植苗木的時節,每到這個時候,成百上千名來自甘肅、寧夏等地的工人就來到庫布其沙漠,通過勞作種植苗木換取酬勞,他們被當地人稱為“治沙客”。
在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治沙客會一直住在沙漠中的臨時板房或者帳篷中。為了靠近種植作業區域,這些臨時住所通常被安置在沙漠深處,治沙客所需的生活物資則需由專人驅車幾十公里前往鄉鎮采購。
治沙客一般是兩人一組,打孔、種苗、搬運等分工合作。在大漠深處,他們雙手提著20多斤的鉆機,一天得鉆1000多個孔;抱著成捆的苗木在沙子里行走,一天得走十幾公里。
庫布其沙漠緊鄰黃河,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經過多年的治理,庫布其沙漠輸入黃河的泥沙減少八成,植被覆蓋率達到53%。大漠治沙客在沙漠中留下汗水、種下綠色,在這些生態成就的背后,是他們的辛勤付出。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