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老人在吃糌粑(1月22日攝)。
在位于西藏日喀則拉孜縣扎西宗鄉(xiāng)雜村的家中,次旦老人一臉幸福的微笑,家中小輩正輪流上前和她行碰頭禮。
今年,日喀則藏歷農(nóng)家年和春節(jié)“巧遇”同一天,雖習(xí)俗不同,但年味皆濃。次旦的兒孫早早開車去縣城采買了年貨,兒媳婦們在家準(zhǔn)備過年吃的羊頭、切瑪?shù)葌鹘y(tǒng)特色美食。家中的第四代,次旦老人的重孫子和重孫女們,則穿上了漂亮的藏裝,頭戴綠松石點(diǎn)綴的頭飾,在家中歡快地跑來跑去。
“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1943年出生的次旦老人,在民主改革以前是“差巴”(領(lǐng)種份地,向農(nóng)奴主支差役的人)。各種名目繁多的差役、賦稅榨干了次旦家的收入,剩下的部分只夠勉強(qiáng)生活。
那時候,次旦最害怕下雨下雪,因為家里住的低矮土坯房四面漏風(fēng),屋頂漏雨。屋里沒有床,睡覺時就在地上鋪一張毛已經(jīng)掉光的破毯子。下雨之后,家里地上泥濘不堪,毯子常常浸在泥巴里。
“小時候過年也有羊頭、切瑪可以吃。”次旦老人說,“但和今天不同的是,即便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我們也只能吃兩口嘗個味道,沒辦法敞開肚子吃飽。”
1959年,雪域高原開啟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óng)奴制度被徹底廢除,次旦一家也迎來了春天。
“眼瞅著,生活慢慢好起來了,也變富起來了。”次旦老人說。如今,她家已是四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一家11口人住在新建的二層小樓里,生活富足,無論雨雪風(fēng)霜,都再無饑寒與匱乏。
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糾錯】
【責(zé)任編輯:趙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