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亚91,男女又色又爽又爽视频,无码人妖在线看中文字幕,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 22 10:05:2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朝秦暮楚”之地的“今古傳奇”——五說十堰

字體:

  提起十堰,你一定想到“山城”“汽車城”“三線城市”,你或許還知道,十堰是“道教圣地武當山所在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

  但你未必知道,這里有百萬年生生不息的人類居住活動史,是“中國詩經文化之鄉”,是誕生了篳路藍縷、朝秦暮楚等眾多成語故事的地方;今天,這里還是“全國汽車產業轉型示范區”,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

  這是無人機航拍的十堰城區全景。(全正 攝)

  “十堰是年輕的,也是古老的;是邊緣的,也是中心的;是封閉的,也是開放的。”十堰人這樣自我畫像。

  從仲春到初冬,記者數訪十堰發現,山水之間還隱藏著許多令人意料之外的“今古傳奇”,蘊含著一個內陸開放型城市獨有的個性。

  不只是山溝里的“十道堰”,還有莽莽平川和文脈不斷

  十堰是一座常常被外界誤解的城市:地處大山深處,是個山溝溝里的城市,只有幾十年的“建城”歷史;一些外地人不知道著名的武當山就在十堰,甚至只知道有武當山,不知道有十堰市……

  的確,十堰位于鄂豫陜渝四省市交界之處,北抵秦嶺,南依巴山,境內群山綿綿,溝壑縱橫。地如其名,十堰城區所在地,確曾有十條筑土壅水的堰壩。明代薛剛纂修《湖廣圖經志》即載有:“十堰,在縣(今鄖縣)南,因溪筑十堰,以灌田。”

  初進十堰城,新建的健康步道依山就勢,蜿蜒盤旋,站在步道上遠眺,群山環繞下的車城,車水馬龍,不由令人感慨人在城中、城在山中,難免顯得有些逼仄。

  但是,出十堰主城區往北,經十堰大道驅車約半小時,眼前豁然開朗,呈現出一片開闊地帶。漢江至此,水面寬闊,兩岸地勢平坦,展現出不一樣的城市格局。這里便是古時候的鄖陽府、今天的十堰市鄖陽區,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

  “這是一個能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的漢水河谷。”漢江師范學院副校長吳冰表示,作為比長江黃河還要早7億多年的中國最古老河流,漢江在這里橫貫秦嶺巴山之間,形成兩山夾一川的壯美地形。

  今天的十堰城區是由1967年第二汽車廠開工起步建城,當時為了“三線建設”需要,選址在大山之間的十道堰。隨著城市建設拓展,十道堰目前僅剩犟河頭堰。

  既有山大溝深,也有莽莽平川,十堰地處我國第二、三級階梯交匯的秦嶺南麓匯水區,境內河流縱橫,除了漢江,還有大小河流2400余條。河流沖刷淤積,形成大大小小的河谷坪壩。歷代居民陸續建起鄖陽、均州、上津等眾多古城,成為連接洛陽、南陽、襄陽“三陽”的商貿、軍事重鎮。

  自鄖陽再往西北百余公里,漢江支流金錢河河谷,一座上津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古城墻青磚砌筑,外形好似古代“官靴”,周長1200多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內依舊保存著典型的明清民居風貌。史料記載,早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城記載,坐擁漢江之便,上津碼頭連南接北,曾經舟楫穿梭、商賈云集。

  古城見證了十堰的文脈厚重,但十堰的厚重遠不止于此。

  在鄖陽區,漢江受群山阻隔形成連續4個大拐彎,成為三千里漢江彎曲最密集的河段。連續拐彎尾端的南岸,鄖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曾發現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龍蛋共生的恐龍蛋化石群。曲流拐彎的啟首處,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遺址,因發現距今百萬年的“鄖縣人”頭蓋骨而震驚于世。

  走進學堂梁子遺址的考古方艙,200多平方米的發掘現場,動物化石密集疊壓,大量新出土的石器等待清理登記。2022年5月,學堂梁子遺址第六次考古發掘,在“鄖縣人1號頭骨”發現33年后,相距33米遠的發掘地層壁面上,“鄖縣人3號頭骨”破土而出。

  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鄖縣人3號頭骨”與此前同一遺址發現的1號、2號頭骨,同屬于至少百萬年前的直立人,且頭骨保存更加完好、形態更為清晰,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

  “3號頭骨位于探坑的西南角邊緣,若當時劃定考古區域往北偏上一兩米,就要與這個驚世發現失之交臂了。”仍在現場忙碌的考古隊員介紹,“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順利出土這個完整的百萬年前古人類頭骨,實屬眾多偶然中的必然。”

  距學堂梁子遺址直徑百公里范圍內,先后發現距今約80萬年的“梅鋪猿人”、距今約50萬年的“白龍洞人”、距今約10萬年的“黃龍洞人”等多處古人類化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表示,十堰古人類遺址如此富集,在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堪稱人類進化廊道。

  百萬年人類活動生生不息,數千年文明孕育發展代代相傳。距學堂梁子遺址約11公里的漢江南岸,考古隊員在鄖陽區柳陂鎮遼瓦店子遺址經歷多年考古發現,從上至下縱深每發掘一到兩米,就會展現一個朝代的文化層,層層疊壓從明清到夏商時代的文化遺存,堪稱“中華文明通史遺址”。

  “從歷史地理學角度來看,十堰不僅不是邊緣地帶,而且是中國文明演進、文化交融的重要核心區域。”吳冰說,十堰歷史文化足以實證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更是中華大地生命不斷線、文化不斷層、歷史不斷代的縮影。

  不僅是“朝秦暮楚”之地,還有古老《詩經》千年傳誦

  如果將湖北地圖看做一頂大檐帽,十堰如處帽徽位置,是名副其實的“朝秦暮楚”之地。

  走訪十堰各地,記者注意到,流傳至今的許多成語,與當地自古以來的多元文化密切相關。“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正是楚國先民早期在漢江中上游一帶艱苦創業的生動寫照。先秦時期,這里有庸、絞、鄖、房等上古方國。絞國被楚國圍攻,被迫在國都之下訂立“城下之盟”。戰國兵戈不斷,十堰一帶處于秦楚兩個大國相互征伐交鋒區,有的地區一時為秦所占,一時又為楚所并,歸宿反反復復,因而有了“朝秦暮楚”之說。

  “朝秦暮楚”之地,文化沖突明顯,文化融合更為顯著。考古發現境內古墓葬以楚墓為主,文化內涵基本上屬于楚文化系統。隨著楚國勢力的削弱,墓葬中秦文化的元素增多,秦楚文化的相互浸染日益突出。

  十堰還是一個移民流入之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造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遷徙潮。十堰地處水陸交通要道,成為“衣冠南渡”的移民聚集地。明清時期的戰亂紛爭中,這里也是“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移民集中流入地。

  十堰還有一個特別的歷史文化現象:流放文化。相傳堯帝的兒子丹朱,就被流放于今天十堰房縣一帶。唐代,太宗次子李泰謫鄖鄉,今天鄖縣檀山發現李泰家族墓,是長安地區之外少見的唐代藩王家族墓地。作為廢太子乃至廢帝的李忠、李顯、李重茂等,也相繼貶謫流放于均州、房州一帶。

  “朝秦暮楚”之地,移民、流放之所,帶來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碰撞。“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等民俗風情保留至今。

  “關關雎鳩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攏繡,姐兒見了低下頭……”在房縣門古寺鎮草池村,一陣陣高亢嘹亮的歌聲不時傳來,打破大山的寧靜。這是當地老人正在唱著流傳已久的民歌。

  起初,村民們并不知道歌詞出自《詩經·關雎》,他們只是覺得這些民歌唱的是家鄉的山水和自己的心聲。直到后來有專家到房縣采風,竟然發現古老的《詩經》一直在當地民間傳唱。

  房縣村民世代好歌,直至今日村村有“歌布袋”,鎮鎮有“民歌王”。當地曾經開展過民間文化普查,搜集到民間歌謠上萬首,其中竟有百余首含有《詩經》元素。穿越兩千多年時光,《詩經》以民歌的形式在大山深處流傳,不得不說是當地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一些研究者認為,《詩經》的主要編纂者尹吉甫就是房縣人。房縣民間流傳著許多尹吉甫的故事,“尹吉甫傳說”還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考證這些現象,學者認為是流放者帶來的宮廷文化與本土文化發生融合,催生了特有的地域文化。

  9月26日,中國房縣第五屆詩經(黃酒)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演員在表演節目。

  有詩還有酒,詩酒不分家。房縣不僅是“中國《詩經》文化之鄉”,還是聞名于世的黃酒之鄉。

  房縣黃酒是一種風味獨特的米酒,傳說是西周時期的“封疆酒”,另一種說法是唐代宗室帶來的“皇酒”。經過多年培育,如今黃酒走出深巷,走出大山,成為家喻戶曉的餐桌佳品,也是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

  從遠古時代的人類活動,到流傳千年的《詩經》文化、武當道家文化,地處山區的十堰,幾乎從未遠離時代潮流。

  2500多年前,尹喜攜老子所著《道德經》在武當山歸隱修道;600多年前,張三豐將《易經》《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在武當創立內家拳體系;明永樂年間敕建,嘉靖年間重修,建成武當山“九宮八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道教建筑群,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凝結著中國智慧的道家思想、太極功法、人文建筑在十堰武當山相輔相成、生生不息。

  “南跨荊襄、北枕商洛、東撫南陽、西掖漢中”,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區域,使十堰自古享有“南船北馬、川陜咽喉、四省通衢”美譽。如今,走在十堰街區,經常能看到北京路、上海路、重慶路、浙江路等以全國各地命名的道路和街巷,一天飲食安排也往往南北雜糅:早上肉夾饃,中午臘肉鍋,晚上主食水餃配米飯。

  不只是“靠東風”,“二次創業”的汽車城依然名副其實

  十堰是座移民城市,不僅因為歷史上的一次次大規模移民,豐富了這里的文脈傳承,而且因新中國“三線建設”,徹底改寫了城市格局。

  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車廠開工典禮在十堰爐子溝舉行。二汽是東風汽車的前身,1975年建成投產后點燃了“中國人也能自己造汽車”的工業夢想,汽車產量一度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

  因車而建,因車而興。十堰,是一座與“東風”高度關聯的城市。

  湖北成立十堰市,初衷就是全方位服務二汽建設,十堰市負責人還曾由二汽黨委第一書記兼任。在很多老居民記憶中,二汽廠區的面積就代表著十堰城區的范圍;對外介紹十堰,都是以“東風所在地”為傲。

  立足于發展空間、市場需求等綜合考量,2003年9月,東風汽車公司總部從十堰搬至武漢。十堰一時間陷入沉寂,倍感失落、迷茫,甚至委屈。

  彼時,東風及配套汽車的工業產值超出全市GDP的60%。東風總部搬遷,給十堰帶來巨大沖擊:工業產值和地方稅收大幅下降,酒店門前車少人稀,旺盛的樓盤交易日漸冷落,商場里原本走俏的商品變得無人問津,城市“空心化”論調不斷……

  長期以廠為家的東風職工內心更加復雜。建廠之初,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人員舉家搬遷扎根大山。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建起的汽車生產基地,成長為全國一流企業后,總部卻要外遷。

  同時,很多職工也明白,十堰地處山區,工業用地不足、交通運輸不便、遠離市場一線,也必將困住東風的長遠發展。二汽落戶十堰,是歷史的選擇;總部搬出十堰,也是時代的安排。

  來自五湖四海的十堰人,用山的樸實建起了一流的東風,用海的胸襟理解了東風的選擇。

  自此,十堰開啟了沒有退路的“二次創業”。

  陸續建成高速公路、民航機場、高速鐵路,打通交通束縛;新建一批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培育電力、醫藥、設備制造等新產業;發掘汽車產業基礎雄厚優勢,重塑“車城”競爭力。

  總部搬遷,但東風商用車生產基地還在。走進東風商用車生產線,數百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和自動化機器人各司其職,每3分鐘1輛東風商用車下線。今年前三季度,東風商用車累計銷量達26.07萬輛,同比增長10.08%。

  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陳向陽介紹,東風商用車現在一些型號的駕駛室內不僅能做飯、冰鮮,還能提供簡單淋浴,滿足司乘各類需求;同時在城建、礦山、環衛等各個細分市場,已完成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等新能源車型布局。

  不僅東風商用車,十堰汽車產業近年來全面挺進新能源賽道。十堰遠景動力零碳智能電池產業園車間內,新能源電池制造的勻漿、涂布、輥分、模切、卷繞、裝配等數十個工序高速高精度全自動化運行。

  目前十堰已布局26家規模以上新型動力電池企業,已建、在建或將建的新型電池項目總投資超過5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十堰共生產新能源汽車7.3萬輛,占湖北省總量的30%,出口占全省51.3%。

  發掘汽車產業鏈整體優勢,十堰正在全力建設“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發展聯合體”。眼下,十堰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2000余家,生產零部件總成1000余種、零部件4000余種,產品輻射全國,出口72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內產業鏈最完善、規模最大的商用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聚集區之一。依托零配件供應鏈優勢,馳田汽車近年來投資10多億元在十堰建起一座造車智慧新工廠,高端重型專用卡車年產能達6萬輛。

  “到2025年,我們規劃汽車工業總產值將超過2500億元。”十堰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人介紹,聚焦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一個全新的汽車工業基地正在顯現“新質”活力,一個新型的“汽車城”依然名副其實。

  不只做“守井人”,“桃花源”里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十堰是新興的工業城市,更有古老的農耕文明。從地名就能看出,農耕是貫穿這個山區千百年文明的深厚底色。

  “布谷聲中水滿溪,南疇北隴把鋤犁。勸農不費田官力,腰鼓一聲人自齊。”明朝韓弼所作《十堰春耕》,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十堰百姓辛勤勞作的情景。

  驅車抵近位于張灣區花果街道的頭堰水庫,狹長水面山光水色,波光粼粼,壩外谷底開闊、廠房林立。從空中俯瞰,頭堰水庫形似“人”字。東風公司退休職工介紹,這里50多年前還是犟河的頭堰,能灌溉周邊4000多畝水田;二汽建廠時頭堰被加固成壩,形成水庫。

  十堰市眾多堰壩等水利工程中,最大最有名的,當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水庫橫跨鄂豫兩省,被當地群眾稱為“中華大水井”。水庫在十堰境內庫區面積占比約60%,共淹沒土地55.2萬畝,占總淹沒面積的60%。修建大壩水位抬高后,鄖陽、均州兩座千年古城沉沒江底。

  中線工程全線通水9年來,從丹江口水庫調水總量超過600億立方米!平均折算,相當于每年調出了476個杭州西湖蓄水量。

  如今,首都北京每三杯水中,有兩杯來自丹江口水庫。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成為十堰最重要的政治責任和最光榮的時代使命。

  雖然每年會減少20多億元的稅收,十堰毅然關停遷建561家規模以上企業;庫區18.2萬只網箱、21.9萬畝圍網被拆除,5萬名漁民上岸轉產;全球30多種主流污水處理工藝中,十堰結合實際應用27種,成為污水處理技術“博物館”;運用衛星遙感、AI技術,搭建起庫區“空、天、地”防護網……十堰人全力以赴當好“守井人”。

  守護一泓碧水,光發展不保護不行,光保護不發展也不行。“作為全省‘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探索‘兩山’轉化路徑,是十堰必須承擔的使命任務。”十堰市市長王永輝說。

  堵河是漢江的最大支流,這條古稱“武陵水”的河流,在竹山縣群山中形成華中地區最長、最深、最窄的武陵峽。

  泛舟武陵峽,山巒俊秀陡峭,飛泉流瀑。由于峽谷平均寬度僅5米左右,抬頭仰望,九曲回腸、青天一線,最狹窄處僅容一人,通過后別有洞天,恰似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景象。

  “這兒可能真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所在地。”曾擔任竹山縣文聯主席的華賦桂介紹,竹山自秦時就被稱為“武陵縣”,竹山“桃花源”目前仍有數戶農家居住,這里地處秦楚交界,更貼合“避秦時亂”躲進深山的描述;《桃花源記》說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而竹山就緊靠古時南陽郡。

  世外桃源或許出自陶淵明想象,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卻成為世代以來人們心目中農耕生活的理想狀態。

  經歷脫貧攻堅使83.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后,十堰近年來從養老中心、托幼服務、廁所改造、污水處理、垃圾分類、農村公路等農民身邊的“六件事”著手,推進鄉村建設,幫助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的鄉村“怡然自樂”生活。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灣村被稱為丹江口大壩“壩首第一村”。去年以來,蔡灣村組織村民投勞、爭取項目、籌集資金、鋪設管網。農戶污水全部收集進入村口的微動力污水處理站,通過沉淀和“長蒲+美人蕉”本土植物根系凈化等方式集中處理。村民董德標家房頂裝上光伏板,自家用不完的電量還能上網掙錢,“現在村里生活環境,讓很多城里游客都羨慕呢”。

  50平方米的“陸基循環大魚桶”抵得上傳統養殖5畝水塘的產量;橄欖樹不僅能本地精加工橄欖油,還能用碳匯收益權做質押擔保向銀行申請“碳林貸”;宅基地、林地、荒山也能存入“兩山”銀行,入股引進鄉村旅游、光伏發電等項目;引進北冰洋、紅牛、怡寶等品牌投資設廠,建設千億級綠色水經濟工業園……

  一系列生態價值轉化方式,持續推動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不只有“剛柔相濟”的道法自然,更有“難中求成”的城市韌性

  十堰人常用“仙山秀水汽車城”來概括自己的城市特色。

  山有武當山,“仙”在道法自然。細看武當山太子坡、紫霄宮、南巖、金頂等建筑,無不是巧妙利用峰巒的雄壯和崖澗的奇幽,使建筑與山勢、巖石、溪流融為一體,宛如一幅“天然圖畫”。

  水是丹江水,“秀”在水質優良。古時稱為“滄浪水”,如今號稱“小太平洋”,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穩定保持在國家標準II類以上,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6項達到Ⅰ類標準。

  山水相依,剛柔相濟,賦予十堰獨特精神氣質。十堰市委書記黃劍雄說,這座城市是在艱難困苦中建成的,天然有著難中求成的城市基因。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記述著1935年長征途中,十堰鄖西縣400多名群眾頂著要坐牢、被殺頭的危險,自發參加紅25軍,加入這支經歷長征第一支到達陜北的紅軍隊伍。

  “三線建設”中,十堰群眾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0萬建設大軍一起戰天斗地,建起今日十堰城。二汽創業之初,建設者們用干打壘、搭蘆席棚的方法建造廠房,一條山溝一個廠。沒有通電,他們掛上一盞盞馬燈,在蘆席棚里搞開發造汽車。

  丹江口水庫建設時,十堰46.9萬群眾為了國家利益,拆梁裝車、惜別故土、舉家搬遷。十堰籍作家梅潔在《大江北去》一書中這樣記載:他們都知道北方缺水,尤其知道北京缺水,于是,當他們含淚親自拆掉自家的房屋遠遷時總是對我說:“以后你在北京喝上老家的水時,給我們捎個信兒……”

  “唐朝十堰地區就相當于長安城南部的拱衛者,如今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向首都送水的護井人。”十堰市社科聯副主席柏東明說,“在一次次顧全大局中主動擔當國家使命,深刻感悟到國家強盛才能生活幸福的家國情懷,始終是十堰人個性的鮮明底色。”

  一次次擔當使命,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急難險重中全力求成、干則必成,寫就十堰這座城市山一般的硬氣。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又讓十堰擁有水一般的靈氣,能夠把握機遇、善謀善成。(記者 惠小勇、皮曙初、李勁峰 參與采寫 李偉、伍志尊、宋立崑)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