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1月8日電? 題:“以前沒人要,現在成了寶”——重慶市墊江縣秸稈綜合利用見聞
新華社記者趙佳樂
眼下,秋收接近尾聲,而位于重慶市墊江縣周嘉鎮的朱世華再生資源回收廠中,則是另一番繁忙景象。廠房中,一垛垛秸稈堆起了數米高,工人正忙碌地進行堆碼、搬運工作,另一旁機器轟鳴,將秸稈加工成草支墊等草制品。
11月3日,位于重慶市墊江縣周嘉鎮的朱世華再生資源回收廠中堆放著的秸稈。新華社記者趙佳樂 攝
“秸稈以前沒人要,現在卻成了寶。”朱世華再生資源回收廠負責人吳孟袁說。
重慶市墊江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耕地面積108萬畝,年農作物秸稈產量達39萬多噸。近年來,墊江積極探索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新模式、新途徑,做好秸稈“另一半農業”大文章。
墊江縣原生態服務站站長鄒其中介紹,墊江縣按照“建、收、銷”工作思路,利用廢棄學校、工廠等農村閑置場地建設秸稈收儲網點,向群眾宣講稻草收購程序、價格,同時多方尋找秸稈銷路,打通秸稈從農戶到企業、從田間到車間的通道。
“目前周嘉鎮共有5個收儲點、5個小型草制品廠,鎮上幾家化肥廠也開始探索用水稻秸稈和花椒秸稈加工有機化肥,全鎮秸稈離田利用率在80%左右。”周嘉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鐘娟說,“我們還積極與相關企業建立業務關系,打通銷路。”
秸稈的離田利用既給農民帶來了諸多便利,也增加了他們的收入。鄒其中介紹,墊江縣給配合回收秸稈的農戶每畝地30元的社會化服務補貼。今年墊江縣秸稈收購價達到7毛錢一斤,按一畝地能產出500斤秸稈來算,農民賣秸稈的錢可以覆蓋來年購買種子、化肥的成本。
“以前秸稈可是個大麻煩。”周嘉鎮種糧大戶葉紅梅承包了700多畝地,輪作耕種水稻和油菜,談起以前處理秸稈的經歷,她一肚子苦水,“以前我們都是用全喂入收割機收割稻草,粉碎后還田,但是這樣會留下很長的稻樁,播撒油菜籽的時候油菜籽落不到地,影響出苗。”
而現在,葉紅梅和朱世華再生資源回收廠建立了合作關系,由收儲網點專門派人來收集秸稈,省心省力又省錢。
除此之外,各地的秸稈收儲廠、草制品廠也給附近的農民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不少農民干完農活后會到廠里打零工,幫忙收集、捆扎秸稈。“在周嘉鎮,各類收儲廠、草制品廠能提供約1500個零工崗位。”鐘娟說。
今年63歲的周嘉鎮村民蔣禮祿一家是脫貧戶,現在他們一家三口人在朱世華再生資源回收廠上班,每年3人務工收入2萬余元,同時家中賣秸稈還有1500元收入。
11月3日,在重慶市墊江縣周嘉鎮的一處秸稈收儲點,秸稈被加工成草支墊等草制品。新華社記者趙佳樂 攝
“以前禁燒秸稈只‘堵’不‘疏’,許多農戶晚上偷偷地燒。”鄒其中說,“秸稈燃燒產生的濃煙飄到附近公路上,阻擋視線,帶來交通安全隱患。同時露天焚燒也給森林防火等工作帶來壓力和風險。”而秸稈離田利用后,全縣秸稈露天焚燒現象大幅減少,環境也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