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黑龍江省大慶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幾部老式電話機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拿起聽筒,耳邊傳來鐵人王進喜質樸又充滿激情的聲音,這是鐵人當年講話的錄音:“我們國家有一個大慶,還僅僅是不夠啊,要艱苦奮斗一輩子,要當一輩子老黃牛!”
“鐵人,真牛!”一名年輕的游客告訴記者,聽到鐵人聲音那一刻,新奇,親切,又震撼。鐵人不僅是一個傳奇,更是一個可敬又可愛的人。看到他的筆記里,有不會寫的字就用畫畫代替,便忍不住會心一笑。再看到他寫的“我學會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又被他的學習精神所感染。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2023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百年。“今年的參觀者明顯增多,很多市民和游客前來紀念鐵人,重溫鐵人事跡。”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李娜說。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紀念館里,《不屈的童年》《赤誠報國》《艱苦創業》《無悔奉獻》《精神永存》等九個部分內容,以王進喜生平事跡為主線,以大慶油田發展歷史為輔線,展示了鐵人的一生和大慶油田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在紀念館一樓大廳,兩側墻上的標語十分醒目。
年近古稀的河南游客馬建設感觸很深。“這些話我太熟悉了,曾經激勵我和無數人去為美好生活而奮斗。這次我來到黑龍江,專門來大慶看看鐵人。”他說。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干!干!干!”……鐵人的詩鮮活生動,描繪出當年的崢嶸歲月。
1959年,王進喜(中)和工人們在井架上(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據現場講解員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是“卡脖子”難題。大慶油田發現后,數萬中國人組成石油會戰大軍,挺進茫茫荒原。王進喜一到大慶就投入到緊張的大會戰,吃住在井場,不分晝夜。當地的趙大娘心疼地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啊!”鐵人的稱號由此傳開。
零下40多攝氏度的冬天,沒有房住就擠進地窨子;口糧嚴重不足,就揀凍白菜和甜菜葉子充饑;由于吊裝設備緊張,鉆機無法運抵施工現場,王進喜大吼一聲“不能等”,帶著30多名工人奮戰3天3夜,靠人拉肩扛把鉆機運到井場……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鐵人王進喜等老一輩石油人,以氣吞山河的精神贏得了世界矚目的石油大會戰。1963年12月,我國宣布石油基本實現自給,具備了發展工業的最基本條件。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鑄就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鐵人兩個字在中國人心里有特殊的分量,激勵著我們自立自強。”大慶油田首席技術專家伍曉林說,鐵人心懷祖國,帶著一腔赤誠,對他最好的紀念就是在新時代繼續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陸上最大油田,大慶油田開發建設60多年來,累計生產原油突破25億噸,占全國陸上原油總產量36%。大慶油田形成了世界領先的陸相砂巖油田開發技術,目前仍然發揮著能源安全“頂梁柱”作用。
記者:強勇、金地
策劃、編輯:王黎、李歡
海報制作:金地
新華社國內部、黑龍江分社聯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