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30日電(記者李建平 戴錦镕 謝劍飛)在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龍江省湯原縣引湯工程紀念館里,陳列著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中一個扎圍脖的年輕姑娘名叫蘇玉新,當年因創新發明“悠桿運土法”,大大提高生產效能,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
在引湯工程65周年前夕,作為引湯工程的功勛人物,85歲的蘇玉新坐著輪椅在家人陪同下來到湯原縣引湯工程紀念館參觀。她看到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回憶起戰天斗地的激情年代和充滿朝氣活力的青春時代。
這是蘇玉新(中)和工友們運用“悠桿運土法”在建設引湯工程(翻拍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那年我剛20歲,身高一米五八,體重剛過百斤,但干活勤快,做事雷厲風行。”蘇玉新回憶起自己剛參加引湯工程建設時的情景說,當時她畢業回村不久就被推選為大屯大隊婦聯主任兼生產隊婦女隊長,還成了全縣遠近聞名的女拖拉機手。
湯旺河發源于小興安嶺,流經湯原縣44公里后注入松花江,湯原因湯旺河沖擊平原而得名。當地人為擺脫靠天吃飯、洪澇災害,一直有一個修建水利工程的夢想。
1958年,中共湯原縣委號召全縣人民自己動手修灌渠,湯原人加入到劈山鑿石修建引湯工程的隊伍中,蘇玉新就是其中一員。
參加引湯工程建設后不久,蘇玉新和大屯大隊十姐妹就成立了引湯工程工地上的第一個“鐵女突擊隊”。十姐妹年齡最大的24歲,最小的只有18歲。
挑土籃、運土石、鏟泥土……正值芳華的姑娘們來不及抹去頭上的汗珠和臉上的塵土,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肥沃的黑土地。
玉米碴子粥、土豆條、咸菜、窩窩頭,這是蘇玉新和工友們每天的伙食。“有時吃不飽,餓了就喝水,夏天喝河溝里的水,冬天就吃雪。”蘇玉新說,一頓飯幾分鐘就吃完,節省時間繼續干活?!按蠹叶冀形摇F姑娘’?!碧K玉新笑著說。
4月26日,蘇玉新在黑龍江省湯原縣的家中看自己年輕時勞動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夏天,蘇玉新和工友們要忍受蚊蟲叮咬,幾乎人人全身是包;冬天,為了抵御刺骨的寒冷,她們把玉米葉子墊在棉靰鞡里保暖,但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低溫下基本沒用。
“當時每個人都要挑土籃子,把土從河底挑到壩上。勞動一段時間后,姑娘們有些挑不動了?!碧K玉新說,“后來我就想出了‘悠桿運土法’。”“悠桿運土法”是在橫桿上一頭掛土籃,另一頭拴繩,利用杠桿原理,一收繩,土籃便被吊到空中,旋轉橫桿,使得土籃轉到渠岸上。這樣的方法讓大家省了不少力氣,運土效率有了提升。
“悠桿運土法”讓“鐵女突擊隊”每日平均運土量由原來的9立方米提升到近20立方米。后來,這個方法被推廣到全縣各工地,大家也隨之積極研發各種工具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據《湯原縣志》記載,當年全縣10個公社的能工巧匠,在2個月內累計發明創造17類共2300余件工具。
這是湯旺河灌區的渠首工程。新華社發
回看過去的老照片,各種“土工具”“土方法”彰顯了當年勞動者的青春智慧。如今,大型挖掘機、推土機等現代化機械設備早已讓引湯工程告別人拉肩扛、大兵團作戰的時代,但青春和勞動的記憶永遠印在人們腦海里。
歷經65載仍在接續建設的引湯工程,是湯原縣干部群眾不忘初心、始終如一的接力長征,已潤澤全縣20萬畝稻田,被譽為龍江大地的“紅旗渠”。
“引湯工程造福子孫,一定要把它干完。”飽含對家鄉發展的深厚情感,蘇玉新希望她能夠親眼見到它全部修好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