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5月9日電 題:好種子怎樣更好推廣到農民中去?——東北三省糧食生產蹲點調研之一
新華社記者姜瀟、鄒明仲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
春播時節,新華社記者深入東北黑土地采訪發現,田間地頭有口皆碑的好種子越來越多,成為農民穩產增收的利器。但如何把優質、可靠的種子更好推廣到農民中去,同時,進一步研發更多新品種,更好滿足我國農業發展現實需求,做到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從而推進種業振興,依舊是一道重要課題。
“好種子才有好收成!”
記者來到遼寧省盤錦市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整齊排列的20座育苗大棚里,綠油油的秧苗茁壯成長,正陸續往5000畝水田里“搬家”。
遼寧省盤錦市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一座育苗大棚內的秧苗。新華社記者鄒明仲 攝
合作社理事長郭凱是種了20多年地的“農把式”。他指著成片的秧苗對記者說:“這些秧苗的種子是我從十多種稻種中經過測試實驗選出來的,畝產1300斤,抗病性強、耐鹽堿、抗倒伏,大米外觀品質好、食味值高。”
數百公里外的吉林省公主嶺市,東興隆農機作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振軍正忙著在地里播種。今年他打算種170公頃的大豆。
“這是吉育303,是咱吉林省培育出的大豆品種,不比‘洋種子’差。”李振軍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著種子,“農民最相信眼見為實,好種子才有好收成!”
播下好種子,豐收才有底氣。
據了解,在全國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十四五”時期,該省將深入開展種業振興行動,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大種業創新攻關力度,加快種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推動主要糧食作物自育品種推廣面積達92%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50%。
“要讓農民買得安心、用得放心”
春播旺季前夕,盤錦北方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展廳內人頭攢動,四五十名農民圍攏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聽水稻育種專家許雷講授選種標準。
手持一本名為《優質水稻品種的選擇》的小冊子,許雷反復向農民們強調一句話:“一定要選擇經國家和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品種。”
種優則物豐,糧安則民安。面對琳瑯滿目的種子,農民卻常常犯了難。一位農民向記者坦言:他會同時買幾個品種播種,就怕買到了劣種子,甚至是假種子。
記者采訪中發現,種子市場上品種繁多卻良莠不齊,存在套牌、同質化等問題。一些地區種子經營主體雜亂,為了擴大銷售,有些經營者夸大宣傳,誤導了農民。這都需要有關部門持續強化市場監管,加大打擊售假力度,凈化市場,保障農民利益。
聚焦這一問題,東北三省每年都在春季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嚴查假種子、假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強化質量監督抽檢,確保優質農資供應,保障春耕生產起好步。
去年3月1日,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正式施行,擴大了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及保護環節,也為農民購買良種提供法律保障。
優良品種是豐收保障,科學栽培更是高產關鍵。許雷的“公益課”在農民中一直受到歡迎,他笑著說:“農民最需要的還是教他們怎么種。沒有配套栽培技術,良種也不能高產豐收。種子企業要做好技術指導和售后服務,讓農民買得安心、用得放心。”
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振興種業,“中國飯碗”才能端得更穩更牢。
記者走訪吉林市福萊特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利國倒“苦水”:“育種需要大量投入,有的一年投入一百多萬,可能都不成功,這對企業是個挑戰。”
推進種業振興,要瞄準應用效果,打出一套組合拳。
“科企合作是推動種業振興的有力手段。”遼寧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鄭文靜認為,我國種業科技資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單位,加強科企聯手,有助于快速提升種業企業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種質資源的積累和利用,是種業創新的關鍵。
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常年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40%以上,商品率達80%以上。這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廣闊創新舞臺。
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園區試驗室,農業技術員在進行大豆品種發芽試驗。新華社記者王松 攝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欒曉燕,每年都會和團隊成員一起,定期開展種質調查、取樣、做實驗……“我們還會定期走訪農戶,了解種植偏好和市場需求,開展育種攻關,優化老品種,培育新品種。”欒曉燕說。
建立種業資源交流機制,有助于激活育種主體積極性。
鄭文靜等建議,要切實瞄準農民現實需要,引導和支持建立種業產業聯盟,研發出更多有重大突破的新品種,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