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朱夢娜)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近日在參加新華網第十二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時認為,中東局勢表面趨于緩和,但所有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所有的矛盾依然如故。
1月6日,新華網第十二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圖為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在進行主旨演講。新華網 劉廈 攝
李紹先指出,當前中東局勢從表面來看明顯趨于緩和,波斯灣局勢、敘利亞危機、也門內戰、利比亞內戰有所降溫,這背后主要有兩大背景。
一是美國政府更迭之后,其中東政策出現重大調整。特朗普的中東政策核心是打壓伊朗,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全面封堵伊朗,導致中東國家選邊站隊,雙方劍拔弩張,波斯灣局勢起伏動蕩。2019年6月,美軍“全球鷹”無人機被擊落,險在波斯灣釀成戰爭。2020年1月,蘇萊曼尼被暗殺后,伊朗發射導彈襲擊駐伊拉克美軍基地。一系列事件導致中東地區局勢異常緊張。拜登上臺后,施行的政策和特朗普政府相反,美國要重返伊核協議。去年4月,伊核協議恢復履約談判在維也納舉行,現在正進行第八輪會談。在這種情況下,波斯灣再沒有2019年、2020年那樣一種緊張的局面了。
二是中東各地區大國政策紛紛進行調整,中東地緣政治力量出現了重新分化組合的局面。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復雜,阿拉伯國家、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這四大力量形成了一個死結,深刻詮釋了“敵人的敵人還是敵人”這句話。但自2021年以來,四大地緣政治力量互動頻繁,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的關系明顯改善,和以色列、伊朗的關系有所緩和;伊朗和海灣國家關系也日趨向好,沙特和伊朗即將舉行第五輪會談,阿聯酋高官罕見訪問伊朗,伊朗還向除以色列以外的整個中東地區伸出橄欖枝;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仍在發展,上個月以色列總理高調訪問阿聯酋;阿拉伯國家內部爭斗趨緩,上個月海合會首腦會議成功召開;海灣國家和敘利亞的關系也在改善。整個地區的各大力量、各大國政策,伴隨著美國政策的調整都有所變化,中東地區力量開始重新分化組合。
李紹先表示,在這兩大背景下,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在表面上趨于緩和,但所有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所有的矛盾依然如故。這種表面的緩和能否使地區局勢由亂到治,仍然是個大大的問號。
在李紹先看來,未來中東的局勢主要取決于兩點:
第一,拜登政府的中東政策能否延續。如果維也納會談能夠取得突破,地區形勢趨緩的局面可以延續。如果維也納會談失敗,地區局勢會立即再度緊張。
第二,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矛盾是否會繼續激化。其他關系都在改善,唯獨以色列和伊朗的關系仍劍拔弩張,這兩個國家或明或暗的爭斗,隨時會引起中東局勢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