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會上
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像運動員一樣
“上天入水”“爬坡沖刺”
他們手持“長槍短炮”
只為捕捉精彩瞬間
他們就是體育攝影記者
↑↑↑點擊視頻播放《快門交響曲》
一張張亞運高清大片是怎樣拍成的?
讓我們一起看看
新華社攝影記者的“武林秘籍”
秘訣一: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馬道
是場館建筑頂部用于施工通行的鋼結構通道
這些隱藏在高處的位置
也是拍出體育大片的“金角銀邊”
↑新華社記者宋彥樺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的馬道上調試相機。
在新華社亞運攝影報道隊伍中
有一支“馬道小分隊”
他們在比賽開始前
攀爬幾十米馬道
安裝遙控相機
↑新華社記者徐子鑒、郭昱、宋彥樺(右一至右三)在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安裝馬道遙控機器人相機。
在田徑、游泳、籃球賽場
遙控相機
帶讀者從獨特視角看亞運
除了“馬道小分隊”
新華社還有一支“爬樓小分隊”
開幕式當天
四名攝影記者
提前爬上“大蓮花”附近四棟建筑物高點
在近50層樓的高度
從下午一點半待到晚上十點
只為主火炬點燃的一瞬
定格獨家視角照片↓
秘訣二:下潛!到泳池最深處
有人爬到高處開“天眼”
也有人潛入池底捉光影
游泳館里
幾位持國際潛水員認證的攝影記者
穿戴30公斤的潛水設備
潛到三米深的泳池底
安裝重達15公斤的水下遙控攝影設備
↑新華社記者杜宇跳入泳池工作。
↑新華社記者杜宇在泳池底部工作。
美麗的水下世界
令人耳目一新
秘訣三:眼觀六路,分身有術
在田徑賽場
攝影記者通常一人操作五六臺設備
除了隨身攜帶的相機
還要控制在跑道終點、鐵餅投擲區網內
等位置擺放的遙控相機
↑新華社記者李一博(中)在田徑賽場工作。
在不同項目之間合理規劃時間和路線
需要有“規劃大師”的大腦
隨時蹲起站立的拍攝姿態
最好還要個“跪得容易”的護膝
↑新華社記者宋彥樺在田徑內場工作。
秘訣四:科技+“狠活”
在亞運賽場
使用游戲手柄的
除了電競選手
還可能是新華社攝影記者
↑新華社記者夏一方在花樣游泳比賽中操作機器人相機。
在田徑場和游泳館的高空馬道上
攝影記者安裝了兩臺機器人相機
記者通過手柄遠程操控相機
移動鏡頭、對焦、變焦
手法熟練堪比電競選手
一張照片從記者按下快門到傳輸至編輯電腦
可在10秒內完成
↑這是新華社記者夏一方在游泳比賽現場所用的相機與遙控設備。
秘訣五:手握5G 唯快不破
9月24日上午
中國隊在賽艇項目迎來亞運首金爭奪戰
三名新華社攝影記者分兵把守
起點、岸邊和看臺位置
選手出發后
起點位置記者利用連接相機的5G模塊
將中國選手出發的照片同步傳輸到編輯電腦
↑5G模塊連接在相機上。
在選手沖過終點線之前
冠軍鄒佳琪和邱秀萍的照片已在編輯手中
只待“讀秒搶發”
秘訣六:鐵人意志拍鐵人
風光秀美的千島湖畔
鐵人三項比賽激戰正酣
賽道上有一位特別的“鐵人”
負重近二十公斤的三臺相機
?
狂奔于幾個拍攝點間
場邊的醫護人員打趣
“這也能當一名運動員了”
比賽結束
記者也渾身濕透
他說
“當天回酒店測體重
竟然比前一晚上少了兩公斤”
北京奧運會
新華社組建國家奧林匹克攝影隊(NOPP)
東京奧運會
新華社首次作為國際奧林匹克攝影隊(IOPP)成員
參加國際體育賽事報道
從北京到杭州
從奧運到亞運
一張張新華社體育照片
見證了一個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
新華社攝影記者
記錄時代的快門
“聲聲不息”
直抵未來
攝影:蘭紅光 楊磊 程敏 孟永民 魏培全 龔兵 任正來 陳曄華 程婷婷 陳益宸 朱崢 江文耀 萬象 李安 詹彥 單宇琦 孟晨光 杜瀟逸 徐昱 韓傳號 黃宗治 翁忻旸 江漢 潘昱龍 劉續 李一博 王鵬 陳斌 胡虎虎 杜宇 夏一方 吳壯 宋彥樺 賈浩成 薛宇舸 孫非 陳鐘昊 楊冠宇 張濤 顏麟蘊 王楷焱
視頻制作:熊琦
編輯:李尕 張晨 許雅楠 胡星宇 徐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