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出廣受好評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登上國家大劇院……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大眾展現豐富多樣的中華文明,持續探索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近日,新華網對話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總指揮都海江,深度解讀故宮持續推陳出新的創意秘訣,共同探討傳統文化活化利用的創新方式。
科技助力 數字化賦能中華文明傳播
作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今年都海江一共帶來了兩份提案。據都海江介紹,第一份提案主要關于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隨著《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的發布,在博物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看見博物館中的展覽,欣賞博物館中的文物,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另一份提案則是呼吁構建中華文明傳播體系,他提出要構建一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中華文明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進行評估,以問題為導向,針對不足進行改進,更好地推進中華文明傳播體系的建設。
都海江表示,數字化建設是故宮博物院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方向,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早在2019年,故宮就提出了“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包括“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和“活力故宮”,而“數字故宮”是故宮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故宮擁有180余萬件的文物,現在已經對近80萬件文物完成了數字化采集,并且每年以采集6萬件至8萬件的速度持續向前推進。“我們對文物進行數字采集并不是目的,如何把它們轉化好,更好地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下一步,文物的數字化轉化將是故宮發力的方向。”
破土動工 建設中的故宮北院“更開放”
2022年末,故宮北院正式動工開建,這也是備受人們關注的一件事情。對此,都海江指出,故宮北院的建設主要是出于文物安全、文物修復、文物展覽等多種需要。“故宮博物院雖然占地面積72萬多平米,但它有180多萬件文物,建設故宮北院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決本院區的安全問題。現在本院區大概開放了75%的區域,還有25%沒有開放,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于辦公及文物存放,這些都是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利于文物的保管。”
都海江介紹,故宮北院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在文物保管、文物修復、文物展覽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提升和改善,比起本院將更開放。尤其在文物修復方面,故宮北院除了可以提升文物修復的數量以外,還可以對一些大型文物、特殊文物進行修復。它是一個更加開放式的環境,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文物的全部修復過程,還可以感受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藝,從更大程度上喚醒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
推陳出新 持續探索并弘揚傳統文化
故宮博物院堅持跨界融合和推陳出新,不斷貼近年輕群體。“這幾年故宮通過多種手段挖掘并闡釋文物的價值,更好地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去年我們和東方演藝集團等聯合出品的《只此青綠》,現在正在上海巡演的兒童音樂劇《甪端》都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現象。我們正通過多種形式,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文物的價值進行闡釋,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優秀傳統文化。”都海江說。
都海江表示,當下,故宮正在和中央民族樂團合作,共同推進《故宮之聲》音樂文化項目,把故宮的聲音集聚起來,用民樂的形式加以表現。(文/李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