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日電 題:盲目擴張私挖亂采 違規取水侵占草地——青海柴達木盆地鹽湖資源無序開發調查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徐漢、李占軼
鹵水渠割裂土地,棄渣棄土隨意堆放,廢棄鹽田泄漏明顯,超規模生產、超采盜采水資源、侵占草地問題頻出……
記者近期隨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青海省鹽湖產業重點區域、以“富鉀天下”而出名的柴達木盆地督察發現,當地存在私挖亂采、違規取水、違法占地等情況,不僅帶來生態問題和隱患,也讓鉀鹽后續保障形勢日趨嚴峻。
超規模生產 私挖亂采
柴達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州,分布有33個鹽湖,鉀鹽資源豐富,是我國鉀肥供應的重要保障地區。
記者了解到,當地一些企業沒有規劃好鹽湖資源開發的時序、規模和品種,沒能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以海西州格爾木市察爾汗鹽湖為例,該區域氯化鉀生產企業長期超規模生產。采礦許可證批復每年總量為397萬噸,但2019年至2022年實際年產量分別超出采礦許可的78.8%、70.7%、57.9%、84.1%。其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實際建成產能500萬噸,是采礦許可證批復生產規模的3.8倍,其所屬的三元鉀肥公司在礦區范圍外違規建設1.28萬畝曬鹽池。
督察發現,青海發投堿業公司、中鹽青海昆侖堿業公司沒有嚴格落實德令哈市政府整改整治中限產50%的要求,還以虛假產能臺賬應付現場檢查。
柴達木盆地還存在私挖亂采情況。例如,格爾木市5家企業和2個個體經營戶私挖18個鹽田、占地525畝,大部分沒有辦理采礦許可、用地等手續。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棄渣棄土隨意堆放,鹵水溝渠支離破碎。
格爾木市5家小企業和2個個體經營戶私挖18個鹽田,棄渣棄土隨意堆放,鹵水溝渠支離破碎。新華社記者李占軼 攝
違規取水 侵占草地
柴達木盆地屬于極端干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83毫米。水資源是鹽湖產業發展的命脈所在,但記者隨組督察了解到,當地一些企業未按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原則合理配置鹽湖湖區水資源。
記者在格爾木市南霍布遜湖岸邊看到,湖堤有個100余米的豁口。岸邊的格爾木藏格鉀肥公司利用這一豁口,私自取用南霍布遜湖鹵水用于溶礦。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累計違規取鹵水1.26億立方米。
無獨有偶,2004年至2020年,格爾木市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資源分公司累計私自建設16處地表水泵站,抽取格爾木河尾閭水。近兩年每年取水量達2100萬立方米,至今未辦理取用水手續。
在海西州馬海濕地周邊,青海錦泰鉀肥公司馬海礦區和青海中航資源公司通過攔壩、挖渠等方式,長期從馬海濕地違規取水,近兩年每年取水量達700余萬立方米。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超規模或違規開采地下水。2022年,位于格爾木市的青海鹽湖工業股份公司所屬藍科鋰業公司、鉀肥分公司分別超量取用地下水134萬立方米、402萬立方米。青海黃河實業集團建安公司私自在海西州都蘭縣沙漠地區打井抽取地下水,截至2023年9月違規取水27萬立方米。
格爾木鹽化(集團)公司委托青海黃河實業集團建安公司經營氯化鉀項目,后者私自在都蘭縣沙漠地區打井抽取地下水。(督察組供圖)
記者隨組督察了解到,青海發投堿業公司、中鹽青海昆侖堿業公司蒸氨廢液排放場違法占地約2.5萬畝,其中天然牧草地4086畝。2019年以來,中鹽青海昆侖堿業的蒸氨廢液排放場西側壩體出現明顯滲漏,給相鄰的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構成威脅。
這種情況并非個例:青海中航資源公司違法占用1.7萬多畝草地修建鹽田;青海鹽湖鎂業公司蒸發塘、晾曬池等違法占地3.3萬畝;青海五彩堿業公司蒸氨廢液排放場違法占用裸地9599畝;青海晶鑫鉀肥公司違法占地1.5萬畝……
打破“有鹽湖就能開發”心態 監管需形成合力
為何會出現上述問題?一些問題為何久拖不決?
——一些企業環保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記者在走訪中感受到,當地一些企業還存在“有鹽湖就能開發”的心態,日常生產中存在較多問題,被督促整改后通過緊急補辦手續、調整礦權范圍等手段,維持現有開發力度和規模。
——個別地方部門對問題視而不見、互相推諉。督察組認為,海西州鹽湖管理、自然資源、水利、林草等相關部門對鹽湖資源高水平開發利用重視不夠、監管不力。
——監管尚未形成合力,機制仍待完善。多名部門負責人和企業負責人坦言,當地鹽湖產業規劃管理仍存部門壁壘,如在規劃產量這一問題上,不同部門有時目標不一。
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是青海鹽湖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針對上述亂象,當地一些受訪干部表示,當務之急是排查鹽湖資源開發領域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避免低效、短期發展路徑,可持續開發柴達木鹽湖這一珍貴的礦產資源?!拔磥響饾u完善鹽湖產業統一規劃與監管體系,有效控制礦產資源開采總量,不斷優化開發利用結構?!币幻刹空f。
此外,還有企業人士建議,可在鉀鹽高效利用、深層鹵水開采、完善高鎂鋰比鹽湖鹵水提鋰生產工藝等方面加強攻堅,持續提升創新驅動能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