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
在東北振興戰略實施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9月初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這一區域發展戰略專門召開的第二次座談會。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東北牢記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向著未來奮力奔跑。
蓄能新質生產力
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搖籃”。
機器轟鳴,隨著電站主機運行,一套數字仿真產品同步運轉。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氣科學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車東光說,當兩者運行參數出現偏差,仿真產品會預警,大幅提升了實體設備安全水平。
2023年4月28日,工作人員在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近年來,東北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
東北科教資源富集,擁有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一批“重量級”高校院所,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今年6月,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研制的我國首顆平板式新體制通信試驗衛星“龍江三號”發射成功,為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遼寧深入實施“興遼英才計劃”,2022年“帶土移植”高水平人才團隊238個。吉林實現高級職稱人才從凈流出轉向凈流入,高端人才連續兩年進大于出。黑龍江去年出臺人才振興60條,一年來引進高端人才數量為前6年總和的5.8倍。
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塑造新優勢。
內蒙古赤峰市,正在全力打造千億級冶金產業集群。
赤峰云銅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應用新技術,能耗水平降到國家銅冶煉綜合能耗標準的三分之一,入選2022年度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名單?!叭ツ旯狙邪l支出近1500萬元,今年將超1700萬元?!惫靖笨偨浝眙斢窳颊f。
前三季度,黑龍江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3.9%,制造業向高端化、綠色化轉變。
厚植新興產業基礎,競逐新賽道。
沈陽微控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磁懸浮飛輪儲能技術,解決了行業“卡脖子”問題。有了這項技術,大自然忽強忽弱的風、明暗不定的光,就能變成穩定輸出的“綠電”。
公司董事長張慶源說,今年公司手握訂單10億元,是去年銷售額的40多倍。
碳纖維是國家戰略性新材料。今年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個碳纖維產業鏈項目開工?!拔覀儓猿之a學研用和產業鏈一體化開發,突破了技術和市場壁壘。”公司副總經理孫小君說,其碳纖維原絲國內市場占有率逾90%。
2023年1月31日,工人在吉林化纖集團吉林國興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
在遼寧,先進裝備制造等三個萬億級產業基地和集成電路裝備、航空裝備等22個重點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在吉林,科研物質條件指數提升到全國第5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提升至全國第11位;在黑龍江,“新字號”高新技術企業比2012年增長5.5倍。
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皚皚白雪覆蓋黑土地,瑞雪兆豐年。
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糧食產量占全國1/4,商品糧占全國1/3,調出量占全國40%。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政治擔當。
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黑龍江實施了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力爭2026年糧食綜合產能達到1800億斤。
東北堅持把多種糧、種好糧作為頭等大事,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創新農業生產方式,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
2023年10月19日,在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把收獲的玉米運到當地農業合作社指定的地點進行晾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高標準農田建設快馬加鞭。
吉林省永吉縣禾谷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片的田地規整。“今年合作社建設高標準農田450公頃,特別是水渠保水量大、灌溉速度快,省了大力氣?!焙献魃缲撠熑送鮽フf。
2023年9月12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花家村,農民手持收獲的水稻。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黑龍江加快打造一批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高標準農田突破1億畝,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居全國首位。
東北黑土地是我國最肥沃的土壤。東北實施了黑土地保護工程,更好保護利用“耕地中的大熊貓”。
黑龍江深入推廣以秸稈覆蓋、翻埋等為主的黑土保護模式。在北大荒集團二九一農場有限公司,秸稈覆蓋的黑土地非常松軟。“肥力又回來了,一畝地多打五六十斤糧食?!狈N植戶李艷海說。
聚焦農業科技端牢中國飯碗。
內蒙古通遼市,今年科爾沁左翼中旗南珠日河嘎查綠色高產高效玉米地平均畝產達1439.4公斤。
2023年10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一家收糧站,收儲的玉米堆被風干晾曬(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少昆說,新技術集成了耐密高產品種、分次精準調控水肥等關鍵措施,節水、省肥、增產效果顯著。
豐收離不開良種這個農業“芯片”。近年來,吉林投入1430萬元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設立3億元種業發展基金,推進現代種業創新。黑龍江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土地托管推動規模化“大農業”發展。
秋收期間,遼寧省昌圖縣廣闊的農田上,大型機械縱橫馳騁。昌圖縣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說,合作社采用“農資+農機+科技+服務”模式,提供全程托管服務。
放眼遼寧,土地流轉集中耕種和糧食生產托管服務大面積推行,主推技術到位率超過95%,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0%以上。
2023年10月12日,在遼寧省燈塔市禾谷茂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在晾曬收獲的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在黑龍江,土地托管進一步發揮出農業規?;C械化優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北大荒農服集團佳木斯區域農服中心在生德庫村開展全程托管業務,農民騰出精力增加收入。生德庫村黨支部書記萬仁軍說,村民外出務工戶均增收5800多元,托管地塊糧食產量也大幅提升,平均增產15%。
守好最北生態屏障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東北各地大力加強生態保護,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理念,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冰雪經濟,使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底色。
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的通遼市,沙地面積一度達4104萬畝?!拔覀兎郎持紊场⒅簿G造綠,有3000多萬畝沙地得到治理?!蓖ㄟ|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何志偉說。
2023年4月15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治沙工人在科爾沁沙地植樹造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2014年4月1日起,黑龍江全面落實大小興安嶺停伐政策。截至目前,黑龍江森林面積全國第三;濕地面積占全國近15%,12處國際重要濕地數量居全國之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個,全國第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資源換來好日子。
遼寧省桓仁縣楓林谷森林公園,年均吸引游客20多萬人次。國有林場停止采伐天然林后,8家國有林場共同出資建設楓林谷景區,從“砍樹”向“看樹”轉變。
游客在遼寧省桓仁縣楓林谷森林公園游玩(2016年10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桓仁縣堅持生態立縣,先后關閉木材加工廠190余家,發展以山參為主的道地藥材生產加工企業300余戶。
通遼市科爾沁區委書記徐天鵬說,當地大力發展林果產業、森林草原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建設特色林果基地100多萬畝,木本糧油產業基地近300萬畝,“沙窩窩”正變成“金窩窩”。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冷資源”變成“熱產業”。
2023年1月25日,游客在黑龍江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內游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3000多盞大紅燈籠與漫天飛雪相互映襯,位于黑龍江的“中國雪鄉”近日開園,冰雪旅游漸入佳境。
2023年1月10日,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神州北極廣場,游客在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黑龍江是我國冰雪資源最密集省份之一。近年來,黑龍江出臺《黑龍江省冰雪經濟發展規劃(2022-2030年)》等政策,推動冰雪運動、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發展。
吉林提出打造冰雪和避暑休閑生態旅游等“萬億級”大產業,已建成75座不同規模的滑雪場,建成各類冰雪歡樂谷(娛雪樂園)94家。
這是2023年1月19日拍攝的吉林北大湖滑雪場附近的北大湖鎮南溝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科教資源、生態資源、冰雪資源……東北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全面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延展。
2023年9月19日,X8103次列車從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出發駛向歐洲。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文字記者:劉偉、王春雨、強勇、王炳坤、馬曉成、劉懿德
視頻記者:何山、王鶴、司曉帥、馬曉成、王炳坤、武江民
海報設計:潘紅宇
編輯:王黎、姜瀟、鮑菲菲、任正來、侯幫興、郭潔宇
統籌:王潔、方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