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題:高溫之下,如何更好保護勞動者?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入夏以來,多地持續高溫,一些地方最高氣溫甚至突破歷史極值。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等一些戶外勞動者冒酷暑、戰熱浪,堅守在工作一線,他們的健康安全狀況廣受關注。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多地采取靈活多樣的防暑降溫舉措,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但同時,部分行業還存在措施落實不到位等情況,高溫下勞動者權益保護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防暑降溫舉措有哪些?
7月12日,杭州某項目部一名工人在休息站吃西瓜時與家人視頻聊天。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多地氣溫突破40攝氏度,北方一些地方成“火爐”,高溫紅色預警信號頻頻亮起……近段時間以來,高溫天氣持續強襲,戶外和高溫作業勞動者備受考驗。
前不久,全國總工會印發通知,要求各級工會加強組織領導,督促用人單位落實防暑降溫主體責任,切實維護職工權益。記者走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發現,相關部門和單位已經在行動。合理安排工作時間、提供防護用品和高溫作業休息場所、發放高溫津貼等舉措,成為各地保障勞動者權益的發力重點。
在天津,上千家戶外勞動者服務站免費為勞動者提供飲水、納涼、臨時休息等服務。勞動者打開手機,通過電子地圖便可查詢到服務站的具體位置。
全國總工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各級工會已建設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超過12萬個。全國總工會近日啟動工會服務站點“雙15”工程,提出今年底全國工會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達到15萬個,實現戶外勞動者在主要城市和城市重點區域15分鐘可達服務站點。
一些地方根據不同行業、氣溫變化情況,靈活調整工作時間。記者走訪北京多個建筑工地了解到,建筑工人可以避開炎熱的午間時段,選擇早晚溫度相對較低的時段進行戶外作業。上海的園林綠化、環衛等行業職工可輪換休息,縮短戶外連續作業時間。
夏日炎炎,勞動者對高溫津貼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為維護勞動者權益,多地要求用人單位以貨幣形式計發高溫津貼并單項列明,不得以防暑降溫用品等實物代替高溫津貼,不得因高溫天氣停工、縮短工作時間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待遇。
一些地方和行業專門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有針對性的保障。美團和餓了么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為外賣騎手發放夏季關懷清涼包,內含防曬衣、藿香正氣水等防暑用品。同時,在連續高溫天氣提供免罰權益、線路優化和派單保護,加大防暑驛站位置推送,騎手線上報備小休后即可停止派單。
“高溫權益”保障情況怎么樣?
上海古猗園的一名保潔人員在工作。新華社記者 董雪 攝
隨著各地相繼推出防暑降溫舉措,很多人關心,戶外和高溫作業勞動者的“高溫權益”保障情況怎么樣?
記者日前在北京城建北方集團有限公司的望京綜合樓工程項目現場看到,因為天氣炎熱,玻璃幕墻反光,施工現場溫度很高,當天工地停工休息。項目負責人介紹,工地嚴格執行《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會根據當日氣溫情況,采取停止室外露天作業、每人每天施工不超過6小時、換班輪休等措施,保障工人安全生產。
在上海古猗園,記者看到正在干活的保潔人員都配備了一臺掛脖小風扇。“氣溫超過38攝氏度,保潔人員將實行輪班制,每一小時輪一班。”古猗園園容科負責人孫明巡說,如果有人出現中暑等情況,會及時送醫。
根據有關規定,出現高溫天氣時,用人單位要及時向符合條件的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
“園內的綠化養護人員從6月份開始領取每月300元的高溫津貼,一直能領到9月份。”上海共青森林公園綠化養護主管張帝說。
記者調查發現,也有一些行業高溫津貼發放存在“走樣變形”現象。北京市一名眾包平臺的外賣騎手表示,他簽約的勞務公司從未發放過高溫津貼,而是在高溫時段的配送費中增加臨時補貼。多名外賣騎手告訴記者,補貼金額不固定,要“跑夠一定數量的單子才有”。
專家表示,高溫津貼是對勞動者在高溫條件下額外勞動消耗的工資性補償,不能用沖單獎勵等來代替。在高溫條件下按接單量提供“補貼”的做法,可能變為變相鼓勵騎手高溫下多跑單的措施,不利于勞動者身體健康。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部分行業在高溫時段實施調休存在困難。前不久,北京一名導游在帶團游覽時因中暑送醫,經搶救無效離世。一名旅游從業者說,一般旅行團行程規劃都較滿,游客也不愿因高溫取消參觀,帶團導游不可能想休息就休息。
對此,北京市旅游行業協會表示,旅行社要合理安排行程和旅游項目,科學調整作息時間。遇高溫天氣時,及時向游客提示高溫高熱對身體的影響,和游客要協商一致,必要時應調整行程,避開或縮短高溫時段戶外旅游。
加強政策宣傳和執法檢查
在江西南昌青山湖區站東街道,環衛工人領取防暑降溫物品(7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記者了解到,高溫之下,多地有戶外勞動者確診熱射病。
根據有關規定,勞動者因高溫作業或者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經診斷為職業病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然而在實踐中,很多勞動者在工傷認定方面遇到困難。
天津一家快遞網點的一名快遞員告訴記者,他負責一個老舊小區派件,小區里有不少6層高的無電梯樓房,有時候一上午要爬20多次。前些日子天氣炎熱,他派件時中暑。但申請工傷賠償的第一步就走不出去,因為他沒有簽訂用工協議,無法提交勞動關系證明。
“難點在于勞動關系確認、職業病診斷等程序復雜,一些用人單位不配合提供相關材料。”上海錦天城(天津)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忠琦說,當前就業形態日趨多樣,有必要優化認定程序、簡化認定條件。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璐說,應盡可能避免在高溫高濕及不通風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等高溫作業禁忌癥的勞動者,要密切關注身體狀況。她建議,加大職業健康知識普及,引導勞動者提高防暑降溫意識,不斷完善勞動者高溫天氣作業時突發疾病應急處置預案。
保險專家建議,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為勞動者購買意外險、健康險等商業保險,幫助勞動者獲得更好的保障。
針對“高溫權益”落地情況,深圳大學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研究所所長翟玉娟說,相關部門要合力共為,聚焦高溫津貼發放不到位、工傷保險待遇不落實等重點問題,加強執法檢查,對違法行為嚴厲查處,對整改情況持續跟蹤。要發揮行業協會、工會的監督協調作用,督促用人單位落實勞動者權益保障主體責任。(記者譚謨曉、白佳麗、董雪、馬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