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復旦、同濟等知名高校7個國家大學科技園,擁有上海三分之一的研究生、五分之一的本科生;集聚美團、嗶哩嗶哩等“頭部企業”集群,涌現疊紙、優刻得、復旦微電子等百余家“瞪羚”企業,各類資本市場掛牌上市企業累計110余家……
一幅幅層出不窮的創新熱力圖,勾勒出“科創立區”的楊浦春景。百年老城區如何獨辟蹊徑,走出新路?創業者緣何紛至沓來,“拎包入駐”?記者走進這一區域,解碼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厚植沃土,小種子孵出大生機
深耕雙創領域20年的大創智園區,位于上海商業中心五角場,一直是遠近聞名的智力、活力、創力樞紐。在這里,總能找到企業從種子萌發、成長為隱形冠軍的鮮活故事,完美詮釋“0到10”全過程創新的軌跡。
“步行五分鐘就是網紅餐廳,可以隨時和周邊高校的創業學子交流心得、碰撞夢想,要不你去‘大創智’看看?”2014年,一個不經意的建議,讓剛從海外歸來的趙斌在這里租下了3個工位,邁出創辦“聲網”的第一步。
如今,“聲網“技術服務已覆蓋200余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蟬聯了實時互動云市場份額全球第一的位置。“我們研究的是底層技術,需要客戶幫助打開更多場景。園區的生態集聚,不僅讓有想法者邁得開步,更讓你走得遠。”趙斌說,左鄰右舍的創業伙伴們助推企業迭代升級、小步快跑。
從小小的1平方公里起步,到孕育4500多家雙創企業、總營收超過3000億元——“大創智”不僅是周邊高校學子的夢想家園,也因厚積薄發的創力集聚,獲評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20年高效做“創智”的定力,來自于楊浦區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搖籃”的楊浦,是上海最具特色的老工業基地,轄區內11所高校云集。2003年4月,上海作出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決策,校區、社區、園區“三區聯動”由此起航。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這里的創業成功率比較高。事實上,在校的18萬年輕學子,一茬一茬走出校門、走進園區、融入市場,讓我們的創新力永遠保持在18歲。”上海楊浦科技創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朱鴿飛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楊浦創新發展的優勢稟賦。舍得騰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學就近拓展;舍得把立竿見影的商業和地產項目讓出來建設大學科技園;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優化創業環境……20年來,楊浦始終堅守“三個舍得”,為18萬人的18歲創新“續航”。
一個小故事至今被津津樂道:2016年,楊浦區紀念路8號面臨轉型選擇,盡管蓋寫字樓誘惑巨大,管理者還是決定將這一“黃金地段”改造為低密度的大學科技園。如今,10萬平方米的上海財經大學科技園年產值已達70億元,低密度樓宇換來高強度創新。
從校門口伸出半個腳,到大踏步走向全世界,“三區聯動”正從初期的“破墻”,走到智力和產業的“接力”,實現“學城、產城、創城”更高層級的融合。
如今,7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在楊浦扎根,占據上海半壁江山。“入駐長陽創谷的企業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7歲”“云計算嶄露頭角時我們就率先建立了上海首個創新基地”“專精特新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保持中心城區第一的位置”……打開校門,“18歲”的澎湃活力如同一江春水,承載眾多創新創業者夢想遠航。
協同“破圈”,小火花迸發大能量
無論是美團、字節跳動發力“在線新經濟”,還是嗶哩嗶哩蓄勢“元宇宙”,抑或是優刻得聚焦云計算、千尋位置瞄準衛星互聯網……讓人刮目相看的是,近年來拓展的不少新賽道,都能在楊浦找到“樣板間”。
這固然源于年輕創業者對風口點的敏銳把握,更離不開楊浦為科創提供“集成式服務”的保駕護航。
“使用中國復志科技的3D打印技術后,我們的模型總制作成本減了五分之四。”韓國一家建筑工程環境檢測公司,近日采購多臺中國的大尺寸工業3D打印機。
落戶在灣谷科技園的復志科技,海外業務占比高達85%。從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創業大賽冠軍起步,在學校一墻之隔的創業苗圃發芽,借力灣谷的上海技術交易所壯大。“爆發性增長的每個關鍵節點,我們都能在周邊找到貼心的服務、合適的伙伴和發展的空間,讓我們心無旁騖地搞創新、往前沖。”復志創始人封華說。
落戶在楊浦的上海技術交易所,是服務技術“頂流”、聯接成果轉化的“關鍵一環”,短短幾年間,已完成技術交易鑒證112億元、技術合同金額342億元。
為激活豐厚的“科創家底”、助力畢業“拎包”就地創業,楊浦區悉心布局各類功能性平臺,解決資金的燃眉之急、成果的高效轉化,“無縫銜接”不同企業的“大小”需求。“我們環高校主動構建各類平臺,讓更多‘知識寶藏’更好更快地走出實驗室,在市場找到生長的空間,解決裉節問題。”上海市楊浦區科委主任肖菁說。
創業者的目光投向哪兒,政府的服務就輻射到哪兒。長三角一體化成趨勢,楊浦主動倡導成立“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并被推選為首任理事長單位;企業面向國際賽場“沖鋒”,相關職能部門就在舊金山灣區掛牌運營上海楊浦(硅谷)創新中心,跨越太平洋與硅谷開展創新合作。
“我們致力于成為全球各類最好創新資源的匯聚區。”楊浦區委副書記、區長薛侃說,主動對接長三角、全國乃至世界,結交協同創新的“新朋友”,“在這里,創業者永遠不會覺得勢單力薄”。
好生態自帶口碑。2023年,楊浦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雙創示范基地建設雙雙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權威部門的肯定,恰恰是對這種“集成式服務”的印證。
全域創新,大布局造就大未來
近日,一筆來自楊浦區“星火燎原”計劃的100萬元引導資金,為明格科技送來“及時雨”。“我們研發的便攜式完全可編程超聲研究平臺,可用于癌癥智能化診斷,這筆錢有助于企業持續融資和市場開拓。”明格創始人鄧寅暉說。
與通常的政府扶持項目不同,“星火燎原”計劃采用政府資助和市場投資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有的放矢地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
創新是個“接力賽”,營商環境是量身定制的“補給站”。“政府為重點企業配備‘首席服務員’,能有效促進政企溝通,讓‘政策主動找企業’,這對創新種子的孵化和成果的落地至關重要。”緯景儲能副總裁谷雨說。楊浦首創的“首席服務員”“辦不成事線上窗口”等新舉措,正在全市復制推廣。
“楊浦正在打造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跨前一步做足創新配套,把最好的資源配給最有潛力的科創企業,讓資本敢投、企業敢闖。”薛侃說。
創新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之源。2022年,在疫情沖擊等復雜局面下,楊浦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76.97億元,同比增長2.1%,增速在上海各區排名前列。
今年以來,推動營商環境再升級,楊浦作出“三項承諾”:只要符合高質量發展方向,再好的資源都舍得投入;只要愿意和楊浦共同成長,再長的時間都長情陪伴;只要能為企業排憂解難,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
“淞滬路連接著復旦大學楊浦區域內的兩個校區,將打造未來產業谷,主動改造舊業態為創新讓步”“沿著楊浦濱江15.5公里‘城市秀帶’,讓大創智的知識產出繼續溢出”——在薛侃看來,楊浦從一以貫之“打創新牌”中受益,未來更要堅持讓科創成為發展的不竭“動力源”。
奔騰的黃浦江,在楊浦區內“畫”出兩道彎,如同蓄勢待發的弓箭。沿江有帶、沿路有谷、環校有創,這一百年工業基地正不斷變“young”,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迸發更大的活力。(記者姜微、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