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 題:中華瑰寶護佑百姓健康——中醫藥法施行五周年回眸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是我國中醫藥領域第一部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法律,自2017年7月1日施行至今已有五年。其間,法治體系加速構建,推動中醫藥在服務體系和能力、傳承創新發展水平等方面穩步提升,中醫藥這一中華瑰寶為護佑百姓健康做出新的貢獻。
2022年1月13日,助力疫情防控,河南省禹州市中醫院的藥劑師進行中藥飲片調劑。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以良法促善治:出臺20多項政策文件細化法律規定
進入新發展階段,群眾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中醫藥法施行以來,支撐其落地的配套制度體系日益完善,讓中醫藥在健康服務中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出臺、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到《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發實施,再到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啟動建設、《“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出臺,我國中醫藥發展的“四梁八柱”日益牢固。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20多項政策文件,細化中醫藥法相關規定,推動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價格管理、中藥審評審批制度等改革,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使用等方面推出更多舉措。
為落實中醫藥法,建立健全地方中醫藥法規,26個省份頒布了修訂后的地方中醫藥條例。多地加強中醫藥管理體系建設,新成立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提升規格,強化職能。
此外,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了對中醫藥事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在中醫藥法保駕護航下,依法促進中醫藥發展的社會氛圍愈發濃厚。
2022年6月30日,醫護人員在改造后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診室內查看針灸經絡穴位人體模型。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家門口看中醫:備案中醫診所超2.6萬個
因其“簡、便、驗、廉”,中醫藥服務在基層有著廣闊空間。在中醫藥法推動下,我國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網絡不斷延展,越來越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中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備案中醫診所超過2.6萬個;目前,我國98%以上的社區和鄉鎮醫療衛生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近90%的公立綜合醫院設置中醫臨床科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明顯提升。
在許多地方,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在廣東,中醫醫療機構已達2.2萬個,基層中醫館達1715個;在浙江,94%的縣級綜合醫院建有中醫科和中藥房。
同時,通過加強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等舉措,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得到提升,家門口看上好中醫不再是大城市才有的“待遇”。
2021年7月11日,患者在瑞來春堂福州三坊七巷中醫館接受“三伏灸”中醫治療。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說,五年來,中醫藥特色優勢進一步彰顯,服務功能不斷拓展,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提高。
促改革釋活力:95%的中醫醫院已納入醫保定點范圍
出臺《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等中醫藥法配套制度文件;簡化古代經典名方制劑上市審批,改革完善中藥注冊分類,鼓勵中藥新藥創制;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并向中醫等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服務項目傾斜……
在細化完善中醫藥法相關規定過程中,不合理的體制機制藩籬被逐步破除,中醫藥發展釋放出創新活力。一些改革措施促進多方受益,既增強了中醫醫療機構和中醫藥人員提供服務的積極性,也給老百姓帶來了更多實惠。
廣西柳州確定17個中醫優勢病種按病種付費,從療效價值的角度確定中醫病種付費標準,實行同病同質同價;貴州遴選不少于10個中醫藥適宜技術門診病種和5個中醫優勢病種實行住院按病種支付……多地探索符合中醫藥服務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鼓勵提供和使用適宜的中醫藥服務。
與此同時,老百姓看中醫能報銷的醫院和項目越來越多。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目前,95%的中醫醫院、92%的中西醫結合醫院已納入醫保定點范圍,基本滿足了參保人員的就醫需求。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骨干人才超萬名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我國堅持臨床科研一體化,組織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方藥,并推動轉化為中藥新藥。這一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正是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縮影。
五年來,我國中醫藥科研平臺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批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項,中醫藥守護百姓健康的“本領”不斷增強。
隨著中醫藥法及其配套制度落地見效,我國中醫藥人才規模總量穩步增長,人才結構不斷優化。其中,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初具規模,我國已培養149名岐黃學者、797名中醫臨床優秀人才及1萬余名中醫藥骨干人才。
未來,我國將繼續充實基層和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為有效應對多種健康挑戰、更好滿足群眾健康需求做好人才儲備,讓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