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5月15日電? 題:黑嘴鷗重生記
新華社記者于力、武江民、李錚、郭翔
每至5月,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來南小河的次數就會增多,這里是黑嘴鷗的繁殖地,有著他深深的牽掛。
為了給黑嘴鷗一個溫暖的家,盤錦市成千上萬個“李玉祥”們傾心守護,用心經營,黑嘴鷗每年春天飛到這里,自由地覓食、嬉戲、休整、繁殖,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長到目前的上萬只,它們在遼河口濕地獲得了重生。
4月29日,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右)和同事在觀察黑嘴鷗數量。新華社發
守護:給黑嘴鷗一個溫暖的家
黑嘴鷗,一種被稱為“濕地精靈”的中型水鳥,因多重因素影響數量稀少,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關于黑嘴鷗的“家”在哪兒一直是個謎。直到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鷗類專家梅偉義博士到盤錦考察,確認遼河口濕地是黑嘴鷗的繁殖地后,關于黑嘴鷗“家”的秘密才一點點揭開。
5月5日在盤錦市遼河口濕地南小河黑嘴鷗繁殖區拍攝的黑嘴鷗。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1991年,大學畢業不久的李玉祥成為首批黑嘴鷗觀測團隊成員。那段日子,李玉祥終日與狂風、烈日、灘涂相伴,奔走在尋找、追逐黑嘴鷗蹤跡的路上。
“黑嘴鷗是瀕危物種,也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意義重大?!崩钣裣檎f,對黑嘴鷗的研究必須在繁殖地進行,它對繁殖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多在堿蓬草生長的濕地筑巢繁殖。
4月29日,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服務中心主任李玉祥在查看黑嘴鷗孵蛋情況。新華社發
長期以來,由于筑堤造田,漁業捕撈等,濕地大量流失,黑嘴鷗種群數量逐年減少。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黑嘴鷗可觀測到的數量僅有2000余只,盤錦是最大的繁殖地,種群數量也只有1200只左右,長此以往黑嘴鷗將面臨滅絕的風險。
5月5日在盤錦市遼河口濕地南小河黑嘴鷗繁殖區拍攝的黑嘴鷗。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千余只黑嘴鷗何以為“家”?1991年,當地媒體人劉德天自發組織起黑嘴鷗動物保護協會,開始為保護黑嘴鷗四處奔走。2010年,一家企業準備在30萬畝灘涂上開發海參養殖場,劉德天依靠盤錦市環保部門阻止了這一行為;為了讓黑嘴鷗吃得好,保護協會組成專家團隊技術攻關,孵化出黑嘴鷗的食物沙蠶苗。
為保護黑嘴鷗,盤錦市政府從1993年就專門安排410萬元試驗性地建設了人工繁殖島,2004年成立南小河管理站,建設總面積為9100畝的繁殖區,逐步升級對黑嘴鷗的保護。
5月5日,在盤錦市遼河口濕地南小河黑嘴鷗繁殖區,黑嘴鷗在孵蛋。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30多年來,呵護黑嘴鷗已成為盤錦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目前黑嘴鷗保護協會有4萬多名會員,有的市民一直主動關注、救治受傷的黑嘴鷗;有的企業把自家辦公室發展為黑嘴鷗環保教育基地;有的志愿者自發到灘涂清理海洋垃圾……
轉折:不要讓濕地成為“失地”
這是在位于盤錦的遼寧省鶴類種源繁育基地拍攝的丹頂鶴(2019年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丹頂鶴和黑嘴鷗,哪個是盤錦市鳥,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有人崇尚高貴,認為盤錦自古就是仙鶴之鄉。有人偏愛純潔,覺得全民守護的黑嘴鷗更惹人喜愛。也有人不服氣,300余種鳥“落戶”盤錦,哪一種不是掏心窩子換來的?!耙艺f,300多種,每種都是市鳥?!?/p>
這是在位于盤錦的遼寧省鶴類種源繁育基地拍攝的丹頂鶴(2019年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閑談背后,是這座城市的生態底氣。
地處遼河、大遼河、大凌河三條河流入???,擁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濕地、300余種珍稀鳥類,盤錦,被譽為“濕地之都”。但在一段時期,這里的濕地也曾面臨“失地”風險。
5月5日在盤錦市遼河口濕地南小河黑嘴鷗繁殖區拍攝的白腰杓鷸。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要大米還是要丹頂鶴,要海參還是要黑嘴鷗?”20世紀80、90年代,人們把葦田變成了稻田,把灘涂變成了養殖場,部分灘涂的殘餌、殘藥、化肥和排泄廢物接連成片,如同濕地發出的哀號,亟待救援。
2015年前后,盤錦陸續開始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濕”工程,推動過程中為了保證養殖戶的利益,盤錦市實施“一戶一策”,對到期退出的養殖戶補償一定的轉產費,對生活困難群體給予精準救助。
盤錦市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生態修復科負責人孫大志介紹,截至2021年,盤錦實現598戶養殖業戶全部退出,恢復濕地8.59萬畝,恢復自然岸線15.77公里,造就了全國最大的“退養還濕”單體工程。
這是遼寧盤山繞陽灣國家濕地公園(2018年10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在遼河油田,2019年陸續關停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生產設施。在市區,住建等多部門堅持“引濕入城”,80處城中濕地星羅棋布,人們在此閑坐垂釣,露營小憩,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尋找一方寧靜。
2021年,盤錦市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當地旅游經濟也迎來紅利期,紅海灘國際馬拉松賽、動力傘大賽、帆船拉力賽等一系列活動吸引國內外游客……2021年,盤錦市共接待游客298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2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6%和15.1%。
一名選手在盤錦紅海灘自行車邀請賽中騎行(2015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共存:人與青山兩不負
一只鳥,一群人,一座城市,像盤錦這樣關于生態保護的故事每天都在遼寧上演。
瀕臨黃海、渤海,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的遼寧省,每年經過這里的鳥類種數達376種,種群數量達600余萬只。讓候鳥自由飛翔成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共同的責任。
5月5日拍攝的盤錦市內一處人工濕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遼寧本溪市市民曹大宇經常利用休息時間自駕前往省內一些山野農田,守護、救助、放飛各類候鳥。9年來,曹大宇已在遼寧各地發展數百名護鳥志愿者。
每逢春季候鳥歸來,莊河市野生動物保護站負責人孫長強都要乘船登上王家鎮元寶島,住在觀鳥站,開始長達一周的觀測。望遠鏡的另一側,是世界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站在礁石上成雙成對,迎風而向,悠閑小憩。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市民的保護下,黑臉琵鷺在莊河的數量逐年穩步增長,截至2021年已經突破240只。
這是在遼寧省朝陽市拍攝的越冬天鵝(1月19日攝)。新華社發
禁捕、觀測、救助……近年來,遼寧省劃定了野生動物禁獵區,規定了禁獵期,全省范圍內全年禁獵,打擊破壞鳥類資源違法犯罪活動。依靠多方力量,遼寧已對124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開展生物學、生態學方面的調查研究,并建立了數據庫。
在遼西朝陽,河湖生態不斷改善,數十只天鵝開始選擇到市區常住,安家過冬;在遼寧中部法庫縣獾子洞濕地,每年有近2000只白鶴冒雪遷徙600公里,只為在此處停歇覓食;在遼東東港市,每年過境、棲息、覓食、越冬的各種鳥類達300多種、數量上百萬只。
這是在遼寧省法庫縣獾子洞濕地拍攝的白鶴(2018年10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目前,遼寧省建立了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264處,其中自然保護區98處。自然保護地總面積2.52萬平方公里,保護了75%的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類和90%的鳥類集中分布種群。
一年復一年,人與候鳥相聚又離別,這些形跡匆匆的過客,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者。在春意盎然的濕地,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人們用自己的智慧與堅守,維護著這份“家”的寧靜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