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5月13日電 題:“四權”改革 “點金”六盤山——西海固向改革要動力推動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王永前、李鈞德、張亮
從前,“泉”是渴極了、旱怕了的西海固的命根子。如今,“權”是求發展、謀振興的西海固的發動機。脫貧后的西海固,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開啟了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四權”改革,向改革要動能,靠改革得效益。
用水權變現、土地權確權、排污權交易、山林權抵押……山、水、林、田等昔日制約西海固發展的資源要素,經改革這關鍵一招的“點金”后,正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這是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水溝林場天然林資源修復保護工程(5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觀念一新滿地“金”
自“三西”扶貧始,西海固歷經數輪扶貧開發持續30余年。習慣于被“扶上馬,送一程”的西海固脫貧后,如何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快馬加鞭?
發展的落后源于觀念的滯后,要發展首先要改變觀念。在最后一個貧困縣西吉縣摘帽僅僅5個月后,2021年4月寧夏打響了“四權”改革攻堅戰,為苦苦尋找發展新動能的西海固打開了一扇“任意門”。
這是寧夏固原市西吉縣的小雜糧種植基地(2020年8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初夏的六盤山草長鶯飛,梯田層綠。在一片郁郁蔥蔥中,彭陽縣新集鄉新集村村民馬世貴已經辨別不出哪塊是他家的退耕還林地,但他一點也不擔心?!笆掷镉凶C,心中不慌”,去年底彭陽縣啟動山林權改革,第一步就為林地和林木資源確權頒證。馬世貴的不動產權證上,清晰記錄著他家兩宗共7畝退耕地的坐標和地上種植的樹種。
持續39年的移民搬遷,23年的退耕還林,19年的封山禁牧……一系列生態修復政策和工程讓西海固的“窮山惡水”變為“青山綠水”。如今木已成林,這些讓山變綠的林子如何能讓村民變富?西海固選擇向“改革”要答案。
這是寧夏固原市涇源縣青龍山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點(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在六盤山腳下的涇源縣青龍山上,漫山遍野的蒼翠“講述”著變革的神奇:過去林地的經濟效益受困于權屬不清,一直未被激活。如今山林權改革把山林資源變身“綠色不動產”,可流轉變現,可抵押貸款。此外我們還在積極推進碳匯交易,讓“樹葉子”變成“錢票子”。
土地權、用水權、排污權的改革思路亦如此。通過確權、賦能、定價、交易,西海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里的山山水水、林林草草,都因改革而具有了商品屬性、市場屬性、金融屬性。
水是西海固的“卡脖子”資源。而在用水權改革的“魔法”下,缺水的西海固成功將看得見卻用不著的水權變了現。
這是5月10日拍攝的寧夏中衛市海原縣關橋鄉梨花小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西吉縣“十四五”期間每年新增了1000萬立方米的黃河水指標,但是新建的引黃工程還沒有完工,所以今年用水指標就處于閑置狀態。“我們把這筆水權放到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公開競價轉讓,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一家企業以1000萬元價格購得,用于其工業項目。”西吉縣水務局副局長馬彬說。
資源變資產,權益變收益,這正是“四權”改革的基本邏輯。
這是5月11日拍攝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莊水庫。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改革一拓天地寬
改革激活了資源價值這“一池春水”,更激發出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
走進固原市原州區姚磨村種植大戶姚選的蔬菜大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池活蹦亂跳的鱘魚,溫棚養魚實屬罕見。原來,這是一座“種養結合”棚,進入大棚的自來水先注入池子養魚,魚池排出混雜了魚糞的廢水發酵后,再通過管道對植物進行滴灌。
“這一池子魚3000斤到5000斤,搞種養結合耗水量不增加,一個棚一年的收入卻能增加7萬元,還減少了蔬菜的化肥使用量?!币x說道。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姚磨村種植大戶姚選(右)在“種養結合”大棚里撈魚(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推動這位種了半輩子蔬菜的菜農搞副業養魚的,正是原州區實施的用水權改革。位于固原市北部的原州區400毫米降水線橫穿而過,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5%。用水權改革以來,原州區將8100萬立方米農業用水權分配給9個鄉鎮的97個行政村和4個農場,用水紅線劃定后,以水定產的剛性約束愈發緊迫。
根據寧夏出臺的用水權改革辦法,設施農業用水超出確權定額的要通過市場化交易取得?!八贸?,不僅要支付價格更高的水費,還要四處求購水權指標。水用省了,省下來的水權就能當資產賣給別人,所以我們千方百計節水,提高單位水耗的產出?!币x告訴記者。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騰筠源飲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飲用水生產線上工作(4月20日攝)。該公司獲得用水權確權1.97萬方,以水定產的約束讓公司時刻緊繃節約用水意識。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改革倒逼西海固珍貴的水資源向高產出的現代農業流動,也倒逼傳統種養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在隆德縣神林鄉辛坪蔬菜基地,記者看到幾年前用于漫灌的明渠已經廢棄,取而代之的是高標準噴灌和水肥一體化設施,畝均能節水80立方米。
這是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閆堡村運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農田(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記者了解到,過去這里農民傳統方式種出的土豆大小不一,做薯條的企業都不愿收,因為它無法滿足薯條長度基本一致的需求。因此,改革推動了農業向現代化、標準化升級,也在為一二產融合、提高農業附加值打基礎。
用水權改革提高了種養戶的節水意識,排污權改革則激發出企業的環保動力。六盤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保護好這里的綠水青山責任重大。排污權改革,巧妙地用市場的辦法調動了企業減排的積極性。
2021年底,固原市首筆排污權交易落錘,三家公司經過多輪線上公開競價,購得20噸二氧化硫和15噸氮氧化物的排放權。固原市生態環境局環評科科長馬梅說,排污權既是權益,也是資產,以往企業降污減排是責任,如今減排增益是權利。
這是運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神林鄉辛坪蔬菜基地(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權屬一定紅利享
“四權”改革在西海固黃土地上建立起一套資源有價、使用有償、交易有市、節約有效的制度體系,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
彭陽縣米塬村蜂農米克宗拿到山林權不動產權證的“紅本本”后,并沒有把它鎖在家里壓箱底。今年初,他以這本不動產權證做抵押,在當地銀行成功貸款15萬元。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米塬村蜂農米克宗展示山林權不動產權證書(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這正是改革的神奇之處。長在深山、能看不能動的林子,真的成了有價有市的“不動產”。
“城里人的房子能辦證能抵押,我這幾畝林子也能辦證能抵押。有了這些貸款,我要多養幾箱蜂?!泵卓俗谝恢毕霐U大中蜂養殖規模,苦于沒有資金,沒想到退耕地上的幾畝林子確權后,幫他實現了抵押貸款的愿望。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米塬村蜂農米克宗在觀察自家養殖的蜜蜂(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林地和耕地一樣,只有規模化的經營才能有更好的經濟效益。當地鼓勵確了權的村民把林地流轉給企業或者合作社,統一經營林下養雞、林下種菇、林電互補等業態,挖掘林木資源更多經濟價值。
你有林權證,我有水權證。在涇源縣興盛鄉下金村,養牛大戶于建輝一年肉牛出欄量在800頭左右,對流動資金的需求量比較大。往年他用縣城的門面房、鏟車等抵押貸款,如今他的抵押物多了一個用水權證?!坝盟畽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成為一筆資產。”有了這本用水權證,銀行給于建輝的授信額度增加到110萬元。
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下金村養牛大戶于建輝通過抵押用水權證獲得110萬元貸款(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改革紅利是生產資料的豐富,更是生活方式的變革。在彭陽縣,一套“互聯網+城鄉供水”系統用數萬個傳感器將全縣人飲管網連成一張物聯網,再隱蔽的管網損漏也可“云”上感知,再偏僻的農戶水費也可網上查繳。
這是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陡坡村里的智能水表(4月19日攝)。彭陽縣“互聯網+城鄉供水”系統實現管網損漏“云”上感知,農戶水費網上查繳。新華社記者 盧鷹 攝
走進彭陽縣陡坡村村民蔣桂芳家堂屋,一個小魚缸擺在桌上,幾只觀賞金魚悠哉游弋在清澈的水中?!耙郧皠e說養魚,洗臉都不舍得用水?!比缃竦奈骱9虜[脫“驢得水”,種花、養魚正成為農民新風尚!
茍日新,日日新。記者一路聽,一路看,“四權”改革的戰果實時更新:西吉縣900多畝宅基地復耕后跨省交易2.7億元,隆德縣290余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成交價近2000萬元,原州區出讓1100萬立方米用水權收益1100萬元……一幅以改革為墨、青山為卷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