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5月6日電 題:春天里,我們一起譜寫振興新歌——革命圣地延安脫貧3周年觀察
新華社記者陳鋼、陳晨、李浩、張健
春末夏初,暖陽灑滿延安的溝峁山梁。陽光把鏡頭拉近,對準山的那頭:
溫室大棚里,瓜農姬小軍摘下“吊著長”的西瓜,收獲甜蜜;脫貧村中,“85后”駐村第一書記崔振虎招商來的饸饹廠,投產在即;古村落間,寫生的學生往來穿梭,春色入畫……
不負春光,春光不負。
2019年5月7日,延安最后2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革命圣地告別絕對貧困。
3年來,老區干部群眾不忘初心、接續奮斗。又一個春天里,一曲延安兒女共同譜寫的鄉村振興新歌,正在山峁間奏響。
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的花卉大棚(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新成色:偏僻山溝也能四季嘗鮮
不經意間,延川縣關莊鎮二八甲村農民待客的吃食變了:不是花饃、油糕、瓜子“老三樣”,而是西瓜、草莓、甜瓜等當地產的鮮果。
偏僻的山溝溝,也能四季嘗鮮?溝道的一座座設施大棚里有答案。
西瓜被紅繩兜住“掛”在藤上,每個都有“生日卡”,記錄著授粉日期和預計上市時間。“吊蔓西瓜通風透光,生長期短、產量大。單棚一年能掙六七萬元?!北敬骞限r姬小軍有本生意經:“這批瓜趕在大田西瓜之前上市,能賣個好價錢!”
四季嘗鮮,再無農閑。在安塞區化子坪鎮張岔村,60座大棚普遍應用滴灌、有機肥和軌道運輸車,每年有10個月產茄子。從春忙到冬,收入節節高,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6萬元。
起起伏伏的黃土高原上,設施大棚星羅棋布。近幾年延安建成9個省級設施農業基地縣和123個專業村,形成反季節蔬菜、時令瓜果、食用菌和高山冷涼菜4大產業,28萬名農民受益。
“3年來,通過防返貧動態監測,全市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共1943戶精準幫扶,無一戶一人返貧致貧。”延安市副市長魏延安說,在此基礎上,脫貧攻堅期發軔的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有力鞏固了脫貧成色。2021年,延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58元,較2018年增加3472元。
產業從穩到升——還是干農活,干法已不同。
延安市宜川縣云巖鎮辛戶村發展的蘋果種植基地(4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請客戶在網上認養果樹,定期直播長勢,收獲后鮮果快遞送達……借助手機“新農具”,越來越多農民讓“延安味道”飛出深山。
在延長縣七里村街道管村,果農劉生財將6畝果園流轉到認養農業示范園。收獲季,他和返鄉能人一起在村里的“窯洞直播間”直播賣蘋果,最多曾吸引8000人在線觀看。“算上認養模式收入,每公斤果子能多賣1元錢!”
寶塔區已有5萬多棵蘋果樹被認養,安塞區的果樹還吸引了外國友人認養。延安全市還建成105條智能選果線,可按外觀、糖度、硬度等指標為每個蘋果拍出“CT”片,精準分揀滿足不同需求。占延安農民經營性收入61%的蘋果告別了“論堆賣”,進入高端市場。
新業態不斷涌現——循環農業方興未艾,綠色轉型愈發清晰。
秸稈被加工成顆粒飼料,羊糞成為有機肥,果樹枝變身環保燃料……在延長縣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變廢為寶的“奇幻漂流”正在上演。延長縣委書記曹林虎說,循環農業使畜、肥、果、菌形成產業鏈,有賴于此,全縣4.5萬畝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回收畜禽糞污可年產有機肥2.2萬噸。
延安市安塞區化子坪鎮張岔村村民在大棚內采收西紅柿(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新活力:“興農人”舞動創業潮
一別3年又見趙洋洋,已需刮目相看。
這位在安塞區第一個靠養梅花鹿脫貧的后生,3年間購房買車、結婚生子。令人振奮的是,他在安塞帶動了14戶人養鹿,還走出延安,正與陜南佛坪縣合作建立養殖基地。
“我們村合作社有17戶入股,每戶每年分紅1200元?!痹倩厥?,趙洋洋感慨萬千:“過去大家幫我,現在我幫大家。齊心協力,振興就有后勁!”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勢。在安塞,近3年來形成一定帶動規模的返鄉創業能人有128人,另有大學生創業者24人。
同樣心懷熱忱,4年前返鄉的李江,看中的是宜川縣漫山遍野的蘋果。過去老鄉蘋果豐收,坐等客商上門收購,散戶沒有議價能力。李江看不過眼,發展起訂單農業——將一家一戶的果園集中起來,統一技術指導,自己保底價收購。
時過境遷,他倡導的“公司+農戶”模式成效初顯:訂單果園發展到2000畝,建起選果線,深加工產品蘋果脆片供不應求?!拔业南敕ê軜闼?,想給家鄉帶來新理念,讓好果子賣上好價錢。”
有拼勁、懂市場、腦子活……一批批“興農人”掀起創業潮,為黃土地注入新動能。
脫貧群眾、返鄉能人、青年干部……身份雖不同,赤誠卻如一。
延安市延川縣關莊鎮二八甲村村民在大棚內查看西瓜的“生日卡”(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3年前,延川縣脫貧在即,縣招商引資中心“85后”干部馮海崗主動請纓,到社區工廠華延服裝公司擔任廠長?!斑@是我親身參與招商來的項目,想看著它長大?!?/p>
招工、投產、協調開通公交線路,夜以繼日,換來了廠子蒸蒸日上。
記者走進偌大的車間時,流水線的機器咔嚓作響,電子屏顯示著生產進度。工間時分音樂響起,工人們起身跳操,歡笑不斷?!?52名工人都是易地搬遷戶,九成是家庭婦女。”馮海崗一臉欣慰。
去年秋天,與馮海崗同齡的宜川縣英旺鄉啊道村駐村第一書記崔振虎面臨抉擇:村里的玉米加工項目剛剛談成,還選了位能人當廠長。他算過賬,玉米就地加工成即食饸饹,一盒凈賺2元,又能解決30人就業。
但駐村時間即將到期。走還是留?回到縣政府辦,既能正常工作,又能顧上家,可思量再三,崔振虎還是找到組織:“這是村上鄉村振興的頭一個項目,我要有始有終,把它做起來!”
難以割舍的鄉村,成為青年干部的牽掛。心里裝著群眾,哪里都有舞臺。
這是趙洋洋在延安市安塞區鐮刀灣鎮羅居村養殖場內養殖的梅花鹿(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新畫卷:黃土高原妝容點點
清晨,幾聲雞鳴將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喚醒,成片郁金香隨風起舞。三五游客走出民宿,玩起自拍。
村史館里的大事記寫到這幾年,“進度條”明顯加快:村子獲評3A級景區,成立現代農業示范園,集體經濟產值達257萬元……給這個昔日“爛桿村”按下“快進鍵”的,是仍在推進的三變改革。村集體流轉土地種植蘋果和櫻桃,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有分紅、能打工,還開起農家樂。
“這兩年近郊游火了,城里娃娃對耕犁、磨盤這些老物件很感興趣?!泵撠殤魪堉遗紶柨痛鹄蠋?,講述著田野里的故事。
改革盤活了資源,更扮靚了鄉村風景。
延安近郊的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招商企業打造的窯洞民宿別具特色。整齊的搬遷社區前,游客開心地體驗著陜北剪紙。采摘園內,有機肥育出的番茄,咬一口,滿嘴兒時的味道。
在延安市延長縣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一家企業車間內,工人在搬運有機肥料(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這綠水青山里,有沒有你的鄉愁?”順著手機直播鏡頭,在此經營鮮花生意的李雄偉將觀眾引入一片花海。趙家岸村是延安最大的花卉基地,17座大棚里百花爭奇斗艷?!叭兆雍昧?,愛美成了剛需?,F在賣花,四季都是旺季?!?/p>
“美”字里有文章。近兩年,延安主動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旅游需求,新建成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13個,新發展民宿126家,“延安人游延安”火了鄉村游。
坐擁陜北最大的古村落,延川縣甄家灣村變身集影視拍攝、繪畫寫生、教育研學于一身的體驗基地。村民當群演、辦民宿,去年人均收入達21800元。延川縣委書記王湛鴻說,從靠山吃山到美麗經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工人在延安市延川縣華延服裝公司車間內工作(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春天里,圣地延安妝容點點。
山峁間,振興新歌再譜新篇。
去年延安新一輪派駐的949名駐村第一書記里,“90后”有151人。接過這一棒,他們有壓力,更有動力。
駐村半年多來,30歲的安塞區建華鎮新窯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尚保權每周到脫貧戶家中走訪,摸清了他們的所思所盼。指著即將建設日光溫室的平整土地,他心中已有藍圖:“紅色土地正在創造新的傳奇。這一棒,我們一定會跑好!”
服務員在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一家民宿內整理房間(3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