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 題:一粒米中的節糧答卷——全社會遏制“舌尖上的浪費”觀察
新華社記者陳聰、王建、董小紅
糧食減損降耗和防止食品浪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自去年4月29日起施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已逐漸深入人心,節約“新食尚”正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米粒雖小,尤見禮義廉恥;節約事微,可助興國安邦。一粒糧食,折射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更反映著現代文明的基本訴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反食品浪費工作。在神州大地上,一份新時代的節糧答卷正在書寫。
4月28日,在哈爾濱新巴黎大酒店,工作人員準備配餐。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1%=7000萬人1年口糧,“無形良田”如何耕種?
回想起去年的秋收,北大荒集團榮軍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劉斌記憶猶新。他說,去年秋季出現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地塊土壤水分飽和,普通收獲機無法進地,半鏈軌橡膠履帶收割機發揮了大作用,否則糧食損失可能會增加10%。
在山東滕州市官橋鎮,全國糧食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山東省賽區參賽選手操作收割機收割小麥(2021年6月4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如果不使用半鏈軌,收獲期延至上凍以后,會造成玉米水分減少、掉棒率高,損失很大。”劉斌說。
這是一組引人深思的數據——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14%。這個損失降低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增產2700多萬噸糧食,夠7000萬人吃一年。
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是遏制食品浪費的“第一道關”。2021年10月,隨著《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印發,實現節糧減損有了更為清晰的路線圖。
方案提出到2025年,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節糧減損制度體系、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基本建立,常態長效治理機制基本健全。
中央農辦負責人指出,方案聚焦全鏈條多環節開展節糧減損行動,相當于增加了“無形良田”,為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辟了重要途徑。
在全國各地,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加強集約、可持續、低碳的現代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已成為新農人節糧減損的聚力方向。
中儲糧濟南直屬庫展出的農戶用小糧倉(2021年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琨 攝
在中儲糧濟南直屬庫,矗立著一個個體積龐大的糧倉。人們即便不進入糧倉,通過高清攝像頭,也能清晰看到糧倉中的顆顆麥粒。中儲糧山東分公司倉儲管理處副處長安西友介紹,糧倉自帶“中央空調”,還有智能通風等綠色儲糧技術。糧倉平均溫度常年保持在15攝氏度及以下,實現低溫儲糧,有效延緩糧食品質變化。
在黑龍江的不少地方,機收減損技術培訓班相繼開辦,由專家普及農機減損常識。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種植戶陸向導說,去年秋天參加培訓后,他嚴格按照品種特性選擇合適機型、按水稻田間長勢確定機收方法,大大減少了機收糧食損失。
4月28日,在哈爾濱新巴黎大酒店,工作人員準備配餐。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大胃王”涼涼,“光盤行動”如何進行到底?
遏制消費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是節約糧食的關鍵一環。2021年,我國“重拳”遏制食品浪費。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等一系列新規出臺,反食品浪費有法可依。
“我們這代人是挨過餓的,看到浪費食物真是痛心。”從1988年開始做餐飲的北京馬凱餐廳第四代技藝傳承人呂永杰說:“不是你花錢消費了,你就可以隨便浪費食物。從法律層面進行約束能讓公眾更加重視節約,促進遏制餐飲浪費工作提速。”
曾幾何時,在“吃播”節目中假扮“大胃王”、一邊胡吃海喝一邊暗中催吐的現象,令一些直播平臺成為餐飲浪費“重災區”。反食品浪費法明確規定:“禁止制作、發布、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等浪費食品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如今在多個網絡平臺輸入“吃播”,搜索結果已難見“大胃王”身影;有平臺在顯著位置提示:珍惜糧食,合理飲食。
成都一家火鍋店的工作人員在為顧客打包(2020年9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夢馨 攝
餐飲商家設置的最低消費額,也成為多地重點整治的目標。自2021年5月27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反食品浪費規定》對此作出明確規定,要求餐飲服務經營者不得設置最低消費額,不得誘導、誤導或者迫使消費者超量點餐。
良法還需善治。從市場監管部門執法檢查,到餐飲市場主體履行職責,有關方面多措并舉,以“光盤”致敬食物,將“光盤行動”持續向前推進。
“你們店里有沒有張貼相關標識?有沒有什么具體措施?有沒有提醒就餐客人不要浪費?”走進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楊柳河街的一家火鍋店,都江堰市市場監管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執法二科副科長王麗銘正在隨機檢查反食品浪費相關措施是否落實到位。
4月28日,在哈爾濱市道里區一家飯店,工作人員準備張貼節約糧食宣傳畫。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王麗銘說,下一步還要推進餐飲單位菜單標準化、標識化、精細化,努力倡導更多餐飲商家積極投入到“光盤行動”中,以此促進消費者文明用餐、節約用餐。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陳新華說,出臺反食品浪費法讓“節約糧食”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落實法律規定更是餐飲企業的義務和責任。小份菜的做法順應時代,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餐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組數據折射了一場“舌尖革命”的風潮——美團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22年年初到4月上旬,消費者在美團平臺主動搜索“小份菜”“半份菜”“單人套餐”等關鍵詞達142萬次。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全國第一季度銷售小份菜的平臺內商家同比增長110%,相關菜品銷量增速達128%。
“小餐桌”帶動“大文明”,“新食尚”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正值客流高峰期,記者走進成都美食一條街里一家名叫“冒椒火辣”的串串店,店長羅坤正在引導客人。“您好,我們店里有小碗菜,串串也可以按照個人需求拿,主食也可以先點半份。如果不夠,后續還可以再加。”羅坤說。
一句溫暖的提醒,正是“新食尚”深入人心的見證。反食品浪費法施行一年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一張張海報轉變為切實行動,以節約為名的“新食尚”蔚然成風。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回溯歷史,“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古訓銘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脈中。勤儉節約既是個人的美德,更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中儲糧濟南直屬庫展出的移動式環保糧食清理中心(2021年9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琨 攝
回望當下,中華兒女闊步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但勤儉節約依然是我們永不能丟的“傳家寶”。
防止食品浪費,立法已經完成。在做好避免浪費的“減法”“除法”的同時,做更新全社會思想觀念的“加法”“乘法”,還需要政府主導、行業引導、公眾參與,形成節糧的強大合力。
4月28日,學生在黑龍江大學學生餐廳用餐。新華社發
從“小餐桌”到“大文明”,全社會在行動——從美食節目到博主直播,“珍惜糧食,拒絕浪費”被網友打在公屏上;餐飲業深入開展文明餐桌行動,致力于將厲行節約納入食品加工、餐飲服務全過程;在學校和單位食堂,引入數字化餐飲管理系統的“智慧食堂”幫助用餐者實現個性化、定制化打飯,餐飲管理者從中實現提質增效,更減少了糧食浪費。
正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趙曉燕所說,“反食品浪費法順應民意、得了民心,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立法之后的變化。節約之風吹進人們心里,吹拂在日常生活中,也將影響著我們的未來。”(參與采寫:邵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