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亚91,男女又色又爽又爽视频,无码人妖在线看中文字幕,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4/ 14 07:29: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煎餅果子鋪式”的中醫院,為何半夜就排起掛號長隊

字體:

  “煎餅果子鋪式”的中醫院,為何半夜就排起掛號長隊

  專做中醫事、甘當中醫人、守住中醫味……沈陽市沈河區中醫院就醫者“爆棚”的啟示

▲2022年元旦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沈河區中醫院門前一大早就排起了長隊。 受訪者供圖

  天剛剛泛藍,路燈還亮著,一棟類似普通居民樓的樓門前已經排了30多人。他們穿著羽絨服,戴著大棉帽,大門上方“沈陽市沈河區中醫院”幾個大字格外醒目……王蒲寧在朋友圈發的這張圖片,引來上百個點贊。

  王蒲寧在這家醫院工作了27年。如今已是院長的她,無數次看到患者天不亮就來排隊掛號的場面。她感覺長長的掛號隊伍,是口碑,是信任,也是責任。

  位于沈陽市市府大路366號的沈河區中醫院,是一座普通的五層小樓,混在一片老居民樓中并不顯眼。當地媒體經常以求醫者“爆棚”來描述這家醫院;當地百姓稱它是“煎餅果子鋪式的醫院,老百姓就好這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人調研后稱:“這是一所純中醫醫院,為基層中醫工作起了示范作用。”

  專做中醫事:去大醫院轉了一圈沒治好,來這個小中醫院有驚喜

  一瓶礦泉水,一塊面包,一個小凳,這是到沈河區中醫院排隊掛號的標配。夏天,凌晨2點就能排上10多人,冬天零下十幾攝氏度,三四點鐘隊伍就排出了10米遠。

  因為號源有限,這里3年前一度出現號販子倒號現象。他們常常半夜在醫院門前放幾把椅子,到天快亮的時候“呼啦”來一群人,瞬間擠占很多號源,然后高價倒賣,最高賣到200元一個號。醫院負責人多次呼吁,當地派出所也出面打擊,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如今許多醫院都開始網上預約掛號了,沈河區中醫院咋還排大隊呢?王蒲寧解釋說,眾名醫擁有龐大的“鐵桿粉絲”,其中很多老年患者不熟悉網上掛號,但不影響他們就診的熱情。此外,醫院是純中醫治療,前來做針灸、理療、換藥的復診患者多,都是醫生直接上手操作,很難估算診療時間,加上看病患者多,預約掛號也無法解決排隊等待的問題。

  記者翻閱部分專家的接診記錄看到,80歲的全國基層優秀名中醫羅忠義,醫院安排每天只接診30個患者,經常“被迫”加號到50多個;皮膚科主任李心紅平均每天接診100到120人;中醫內科主任陳寶剛的病歷本壓了一摞又一摞……2021年,這家醫院年門診量44.26萬人次,日均門診量達1200人次。

  還有一個“現象”在沈陽特別出名,就是患者在大醫院轉了一大圈沒看好,最后抱著懷疑的態度來沈河區中醫院,結果有了驚喜。

  市民趙先生就是個例子。有天他發現臉腫了,而且越來越厲害。他輾轉幾個大醫院都無法查出病因,經人介紹來到沈河區中醫院,一看到醫院的門臉心涼了半截,但來了也只好試試。針對他的癥狀,醫生認定這是中醫典型病種“大頭瘟毒”,發病的人少,也很少有人知道,醫院正好有古方可以治。經過一段治療,趙先生的病有了明顯好轉。他感慨地說:“在大醫院連病名都不知道,到這里沒花多少錢就能治好。”

  記者走訪發現,和趙先生有同樣經歷的患者有很多。沈陽市民韓先生患上了面癱,他四處尋醫,西藥吃了一大包,但絲毫沒見效果,病情越來越重。“其實他來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我們運用電針和小針刀治療,現在患者嘴歪的情況基本改善了。”治未病科主任蔣月琴說。

  2020年11月,沈陽市民陳先生年過八旬的父親患上了帶狀皰疹。在大醫院輸液多日,做了抗病毒等治療后皰疹仍潰爛、流膿,疼痛劇烈。聽鄰居介紹說沈河區中醫院治療皮膚病很拿手,陳先生帶著父親前來看診。

  “老人歲數大了,當時他的部分水皰已化膿,這是因為患者年老病久導致氣滯血瘀,我給他清創后,開了中醫藥膏。”沈河區中醫院副院長鮑旭回憶說,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治療,陳先生的父親就痊愈了。

  起大早排長隊掛號,患者從大醫院“回流”,是這家醫院幾十年來踏踏實實做好做實中醫事的體現。用他們的話說:“純正的中醫特色是沈河區中醫院能夠立足的根本。”

  老沈陽人一提起沈河區中醫院,都會說一句:知道知道,就是專治火癤子的那個醫院,老好使了。王蒲寧介紹說,其實我們也不是只治火癤子,其他皮膚病如癰、丹毒、蛇串瘡的治愈率均居全省治療此類疾病之首。“患者創口愈合了,手腳保住了,比什么都有說服力。用中醫技術服務百姓所打造出來的口碑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中醫院品牌也是這樣樹立起來的。”

  以下數據,充分說明了這家醫院是如何“專做中醫事”的:中醫藥治療人次數占門診總人次數的95%;中藥處方數占門診總處方數的95%;中藥飲片處方數占藥品總處方數的70%以上;中醫藥處方數占門診總處方數的98%;以傳統中醫藥及中醫適宜技術方法治療人次數占門診總人次數比例高達90%以上。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調研沈河區中醫院時曾說:“這5個數據全省乃至全國的中醫院都沒幾家能達到,說明這是一所純中醫醫院。”

  甘當中醫人:醫生主動加患者微信,院長手機有2400多個患者電話

  1995年出生的李欣峰,是沈河區中醫院獨立開診室的最年輕的醫生。4年前,大學畢業的李欣峰在考研還是來沈河區中醫院之間有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她決定加入這個遠近聞名的基層中醫院。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李欣峰說:“在這里,我看到一批真正熱愛中醫事業、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老師和同事,我被這里濃濃的中醫藥氛圍感染,我被這里醫患之間和諧共處甚至親如一家的情誼感動,我更加珍惜和熱愛中醫事業。”

  沈河區中醫院始建于1965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設,從只有二十幾名員工的小門診起步,發展為現在近200名員工的中醫院。現有中醫藥護理專業人才120人,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全國優秀基層名中醫2名,沈陽市名中醫6名。

  在調研中,記者感受到無論是上至80歲的全國名中醫,還是2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都全身心投入中醫藥的開發研制中,為能做一名中醫人而感到驕傲。

  王蒲寧向記者講了一件讓她特別難忘的事。2021年11月,沈陽下了一場多年罕見的大雪,道路堵塞擁擠。王蒲寧一早趕到醫院,看到院里接老專家的車已經到了,原以為下這么大的雪,專家是不會來的,沒想到一個沒少全來了,而且無一人遲到。因為大雪,當天只來了16個患者,80歲的老大夫羅忠義說:“只要有一個患者,我們就得來,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

  記者在調研中看到一個有趣的場面,一家三代中醫共處一個診室給患者看病。外科副主任史容姣,父母就是老中醫,她從小耳濡目染愛上了中醫,1993年從醫學院畢業后,來到沈河中醫院跟母親當學徒,母女二人共同為患者服務。后來,史容姣的女兒李欣峰也上了醫學院,學的也是中醫,趕上實習,也來到母親和姥姥的診室學習看病。

  “中醫真是讓我著迷,”李欣峰談到自己從醫體會說,“腰脫不扎腰,扎手就可以治好,肩周炎不扎肩,扎胸就能治好,很玄妙、很神奇,這些東西深深吸引著我。”為了練好針灸,她常常在自己身上練習,眼皮扎腫了,身上扎麻了,她依然不放棄,堅持學習各項中醫技術,到醫院僅僅3年時間,就獨立開診。“現在也有一批信得過我的患者,相信未來我會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醫生。”

  在同一些中醫大夫交流時,記者感受到除了對中醫事業真心熱愛和執著追求外,每治好一個患者后的那份喜悅,通過自己掌握的中醫技術幫助別人的那份成就感,也是他們一心甘做中醫人的內生動力。

  “來,您掃我。”在沈河區中醫院的診室里,這句話成了流行語。醫生主動加患者微信,建立微信群,以便與患者及時溝通。醫院每個診室門前有一個粉色的提示標識,上面寫著兩位院長的手機號碼,醫生給患者分發的名片上也都寫有自己的手機號碼。

  患者尹先生在就診后加了主治醫生的微信。“你看,病歷本上醫生蓋的小戳里有他的電話,我從沒見過這樣的醫院,我可以隨時告訴醫生自己病情的變化,他經常鼓勵我,說我的病情越來越好了。”

  在沈河區中醫院,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患者微信群,有自己獨特的工作方式。婦科大夫劉爽經常把患者的病歷本拍下來用微信發給患者,“這樣從第一次到最后一次,為患者留下全程記錄。”

  為了讓出遠門的患者能及時吃到藥,患者走到哪,劉爽就把藥寄到哪。“目前沈陽有疫情,有個撫順患者沒法到醫院按時取藥,我就每次郵寄10服藥給她,原來不會用特急送,現在我都成特急送的常客了。”她笑著說。

  身為院長的王蒲寧本身也是沈陽市名中醫,一直堅持一線看病,她的手機通訊錄里存著2400多個患者手機號碼。“一天喝幾次來著?”“中藥是飯前喝還是飯后喝啊?”很多時候,患者打來電話咨詢的都是小事,但對患者來說,找得到醫生,每一次溝通,都是一劑安慰藥。“每串數字背后都是一個家庭。公開手機號是對患者負責。”王蒲寧說。

  守住中醫味:不要新大樓,堅持“大門診”

  有網友提出,醫院好是好,就是就醫環境陳舊,缺乏現代化氣息。確實,面對熙熙攘攘的患者,沈河區中醫院的陳舊“小樓”顯得特別擁擠。但是沈河區中醫院堅持大門診的初心從不改變,因為他們要守住的是純正的中醫味。

  到基層中醫機構看診的患者有幾個特點,一是要治未病,以預防保健為主;二是要挖西醫治療后的小病根;三是看病預算有限。中醫治療周期長,多以門診治療為主,因此發展基層中醫藥機構,沈河區中醫院的負責人一致認為,主抓“大門診”是關鍵。

  副院長鮑旭說,就算是白送一棟新大樓,我們也不敢要。基層中醫院并不是越大越好。核心中醫大夫就這么三五十位,目前每天每人接診量達到100人上下,接近飽和。門診樓再大,我們的患者也不會成倍增長。事實上,蓋大樓、養大樓的日常運維費用,不可避免地會分攤到患者身上。長此以往,中醫味就會流失,患者對醫院的信任也會崩塌。

  低廉的價格是沈河中醫院守住中醫味、傾心服務百姓的又一特色。正是堅守大門診,不盲目擴張,不搞賣保健品、開大處方等更高盈利的模式,長時間保持中醫心沒有跑偏,中醫味沒有流失,才能實現“讓每一位患者既治得起病,又治得好病”的服務理念。

  在藥房,不少患者大包小裹地取藥。記者隨機詢問發現,大部分患者拿藥都在百元以下。治療皰疹類疾病的特色藥“銀珠化毒丸”一盒能吃5天,售價15元。院里最貴的中成藥“補腎健腦丸”60元一盒。“這是我給孩子拿的健脾消食散,效果特別好,孩子能吃10天,才19塊錢。”沈陽市民李女士說。

  記者在采訪時從藥房最近兩周的抓藥處方看出,7天至10天的藥量,大多為100多元,最貴的209元。患者都是提著一大包中藥紙袋離開醫院。記者算了一筆賬:2021年這家醫院門診量是44.26萬人次,醫療收入是6145萬元,平均每人次看病不到140元。

  如此便宜的價格讓遼寧省醫療機構監測平臺的工作人員非常驚訝,以為后臺數據庫出現了故障,特意打電話向醫院核實價格。

  老百姓拿藥便宜的背后,是醫院的一遍遍“砍價”。“我們囤貨量很大,在價格和質量上,我們‘貨比五家’,在供應商中選價格最低的,選好后再‘砍價’,不讓患者多花一分錢。”鮑旭說。

  收入低、人才流失是目前基層公立醫院面臨的普遍難題。

  為杜絕名中醫被私立中醫院“挖墻腳”,沈河區中醫院經過多年摸索,制定了一套科學的績效分配方案。“崗位靠競爭,報酬靠貢獻”徹底打破“大鍋飯”“鐵飯碗”,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分配制度改革把醫院率先從計劃經濟“大鍋飯”束縛中解脫出來,為醫院長遠、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培養“大中醫”是核心,人才培養要有特殊政策。王蒲寧坦言:“一個成熟中醫醫生人才的培養周期在3-5年左右,我們需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在傳承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過程中,守正創新、不斷進取。”

  專做中醫事、甘當中醫人、守住中醫味,或許就是這家中醫院“不怕巷子深”,紅火、爆滿的秘密。(記者張米揚、于力、于也童)

【糾錯】 【責任編輯:吳詠玲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5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