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24日電? 題:春耕時節,這批“農博士”“農碩士”奔波在田間地頭
新華社記者任軍川、劉懿德
春耕時節,田間地頭最忙碌的是農民。但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有一群“農博士”“農碩士”也在此時忙得不亦樂乎。他們,是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員。
“張哥,你剛提到的玉米種子,更適合密植。”“這張卡片注明了當地玉米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連日來,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學專業博士生徐俊平,正與玉米科技小院的其他工作人員,忙著入戶走訪、答疑釋惑、發放“明白卡”。“眼看玉米就要播種了,我們得抓好這助農的‘黃金時間’。”他說。
巴彥淖爾市位于內蒙古河套地區,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19年初,由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牽頭,依托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有關院校和部門,在當地建立6個科技小院,每個小院派駐多名工作人員,位于杭錦后旗蒙海鎮的玉米科技小院就是其中之一。
圖為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員(左一)為當地農民介紹預防玉米紅蜘蛛的藥劑。(受訪單位供圖)
科技小院建立以來,一批批“農博士”“農碩士”奔波在田間地頭,給廣大農民送去科學種田的春風。
“這些娃娃一來就露了一手,改了我們的老思想。”蒙海鎮西渠口村村民張建兵說,玉米紅蜘蛛在當地干旱年份時有發生,大規模暴發會導致植株葉片提早死亡,減產嚴重。玉米科技小院建立當年,當地就暴發了玉米紅蜘蛛。徐俊平說,由于玉米科技小院的試驗田,事前噴灑了一種廉價有效的藥劑阿維螺螨酯,基本沒受影響;而當地農民從不預防,傳統的事后熏蒸滅蟲,效果很不理想。
有對比才有說服力。徐俊平在田間地頭組織觀摩,耐心講解、細心算賬,把提前預防的綜合效益說得清清楚楚。“他們道理講得頭頭是道,賬也算得明明白白。”蒙海鎮一家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寶樂說,現在大家都接受了這個理念,每年在玉米拔節期進行預防,效果很好。
圖為當地農民在玉米拔節期噴施預防玉米紅蜘蛛的藥劑。(受訪單位供圖)
隨著科技小院一個個地解決當地農業的實際問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用‘覆膜穴播’技術播種的小麥,過一陣出苗時要勤看苗情,防止麥苗鉆膜。”巴彥淖爾市是全國聞名的小麥產區,眼下這里的小麥已播種完畢,內蒙古農業大學作物學博士生趙志偉,幾乎每天都要給種植戶、合作社發信息、打電話。
“覆膜穴播”是小麥提質增效科技小院為解決有機小麥雜草問題量身定做的技術。“有機小麥田鋤草只能靠人工,效率低、成本高,有的地塊雜草比麥苗都高……”好聯豐有機農牧業合作社在當地流轉了1萬多畝耕地,理事長高彪一想起前幾年的“鋤草記”就頭疼。
拼版照片:左圖為條播的有機小麥地塊,雜草叢生;右圖為覆膜穴播的有機小麥地塊,幾乎沒有雜草。(受訪單位供圖)
科技小院建立后,工作人員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們研究后,提出‘覆膜穴播’的解決方案。”趙志偉說,這個技術把條播改為覆膜間隔穴播,并在穴上給地膜打孔,“除了麥苗,雜草都被地膜蓋住,很快就枯萎死亡。”
為了高效回收殘膜,科技小院還與當地農技部門合作,對覆膜機進行了多次升級改造。“這個技術解決了大難題,產量微增,還能解決雜草問題,殘膜回收率也高,在當地已經推廣開,大家都對他們豎大拇指。”高彪說。
理論與實踐結合,解決具體問題的經歷,讓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員也收獲滿滿。2021年,中國農業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生伍林美,來到果蔬科技小院。在一個個蔬菜大棚,她用所學知識,指導農戶在植株生長的不同時期施用不同肥料,還幫很多農戶及時發現西紅柿臍腐病,并給出解決方案……
“知識的力量,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到。”伍林美說,她現在每天都穿梭在蔬菜大棚中,每遇到具體問題,她都仔細研究、多方請教,給農戶提供出科學、精準的方案,“看到大家的問題迎刃而解,我比他們還高興!”
目前,20多個科技小院遍布素有“塞外糧倉”之稱的內蒙古河套地區,超過100名“農博士”“農碩士”和農業領域專家學者進駐其中,他們用科學知識,為廣大農民提供零費用、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的農業服務,成為助推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