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亚91,男女又色又爽又爽视频,无码人妖在线看中文字幕,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2 01/ 15 15:31:36
來源:瞭望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國家公園的武夷山樣本

字體:

  ◆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武夷山國家公園時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 以武夷山為中心劃三個圈,最里面是猴子住的,中間是游客玩的,最外圍是當地人住的,人類活動強度由外到內次第減弱

  ◆ 武夷山國家公園重塑治理體系,實現管理體制從九龍治水到統一高效;以最嚴管控呵護最好生態,達成生態系統的頂級保護;探路生態產業融合,踐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武夷山面臨的考題是:必須承擔起不同利益訴求社區居民協調、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整合、不同產權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不同行政區劃部門合力統籌等任務。建設國家公園,意味著治理體系的重塑

  ◆ 面對交叉重疊、多頭管理造成的保護成效不高,以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武夷山國家公園堅持依法治園、優化整合、局地協同,全面重塑治理體系,努力回答好如何管好“人”這道特殊考題

  ◆ 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是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生態高地”武夷山建立嚴格系統的“四化”管護新模式,以管理智能化、管控嚴格化、修復科學化、責任明晰化要發展空間

  ◆ 通過生態補償,村民不需生產就可分享國家公園紅利,“‘綠色資產’得以變現,村民最多每年可以領取近4000元補償款。”

  ◆ “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也不是隔離區。”武夷山力求用10%面積的發展,換取90%面積的保護,探路綠色高質量發展

  ◆ 有村民調侃“在武夷山,猴子已經算不上野生動物了”,一幅幅“人猴相親”的生動圖景,在外人看來難能可貴,在武夷山人眼里卻稀松平常——這些“看山人”清楚,武夷山的好山好水是世世代代堅守得來的

  1月7日,武夷山國家公園宣布“上新”——其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階段性成果顯示,發現武夷林蛙、無凹帶蜉金龜等6個新種。加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期間的陸續發現,武夷山國家公園已累計發現11個新種。

  物種是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的最顯性指標。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早在1998年,習近平就提出,武夷山應該把自然生態保護好,這是關系武夷山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任福建省省長時,他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為閩地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抉擇。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武夷山國家公園時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等文件。會議強調,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要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對相關自然保護地進行功能重組,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健全法律保障,強化監督管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自然保護地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在謀劃頂層設計的同時,試點實踐同步推進——2016年起,我國首批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武夷山赫然在列。這意味著,在國家公園這項對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模式的探索創新中,特別是破解交叉重疊、多頭管理造成的保護成效不高、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問題,武夷山需要先行先試,給出方向。

  5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系統謀篇布局下,武夷山國家公園重塑治理體系,實現管理體制從九龍治水到統一高效;以最嚴管控呵護最好生態,達成生態系統的頂級保護;探路生態產業融合,踐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圓滿完成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為在南方集體林區建設國家公園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021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武夷山這塊集生態寶庫、瑰麗風景、文化名山于一身的傳奇之地,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再度奔跑到前面。

  國家公園的體制變革究竟如何在武夷山的丹山碧水間一路鋪展?沉睡的綠色資產又如何在武夷山的林間地頭蘇醒激活?生態優等生武夷山的實踐引人注目。

▲ 視頻《神奇動物在哪里》

  治理謀變:從九龍治水到統一高效

  青山巍巍,林海莽莽。冬日的武夷山,依舊層巒疊翠、云海排空。

  置身世界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鳥叫蟲鳴時有耳聞,草木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時針撥回到國家公園試點啟動之初,武夷山面臨的考題是:必須承擔起不同利益訴求社區居民協調、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整合、不同產權自然資源資產管理、不同行政區劃部門合力統籌等任務。

  考題的難度系數,即便是國家公園體制的試點“學霸”們,也要皺皺眉頭。

  “建設國家公園,意味著治理體系的重塑。”福建省林業局副局長、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說。

  據林雅秋介紹,在武夷山入選首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后的2017年,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組建,承擔起全面負責國家公園內的自然、人文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與管理、規劃與建設等工作。

  此后,武夷山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先試,破立結合,形成了依法治園、優化整合、局地協同等一批符合實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依法治園,構建國家公園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試點以來,武夷山頒布施行《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為生態保護健全法律保障;出臺《武夷山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編制《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2017—2025年)》,從社區發展、產業引導、資源保護等方面制定管理制度,實現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

  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陳威說,在原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雙世遺及鄉村規劃基礎上優化布局,整合編制了科學、統一、可操作的總體規劃,增強了自然生態系統管理的連通性、協調性、完整性。

  優化整合,創建統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體制。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前,由于我國自然生態資源保護模式類型多,區域內存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5種類型保護地,分別歸屬林業、水利等部門及地方黨委政府等管轄,管理部門多、交叉重疊、職責不清。

  試點后,設立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不做行政區劃調整,作為管理實體,統一行使武夷山國家公園內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景區管委會等機構不再保留,破解九龍治水痼疾。

  與此同時,將國家公園范圍內國有自然資源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遵循國家所有、政府授權、特許經營模式,形成專門管理主體獨立管理、多方協同聯動參與的管理機制。由此,國家公園管理局、所在地政府、垂直管理職能部門的權責也得以理順,實現由模糊不清、交叉重疊向權責清晰、協同配合轉變。

  局地協同,構建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武夷山國家公園是我國唯一一個建在既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國家公園,歷史以來經濟和文化活動活躍。”蘭思仁說,如何管好“人”,是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必須回答的特殊課題。

  據了解,在武夷山國家公園1001.4平方公里的規劃總面積內,居住著3350多人,試點區橫跨福建、江西兩省,僅福建省就涉及南平市下轄的武夷山市、建陽區、邵武市、光澤縣四地,當地原住民“靠山吃山”,茶產業、竹產業發達,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格外突出。

  對此,武夷山國家公園與南平市探索機制創新,在涉及的6個主要鄉鎮(街道)分別設立國家公園管理站,站長由所在地鄉鎮長兼任,同時相應成立6個執法大隊,與管理站合署辦公,相關鄉鎮長在轉任、提任時,事先征得國家公園管理局同意,使保護國家公園生態成為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的主體責任。

  武夷山市委書記楊青建說:“以機制改革為牽引,推動國家公園與地方黨委政府在生態保護、行政執法、科研監測等方面,加強合作、緊密聯動,充分履行國家公園管理職能,發揮地方干部熟悉基層情況的優勢,在茶山整治、‘兩違’整治等專項行動中成效明顯。”

  管護升級:以最嚴管控呵護最好生態

  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的大竹嵐海拔約1200米,登高俯瞰,浩瀚林海涌向天際,在茫茫云霧中妝成一道道優美的曲線。

  早在19世紀,這里就是舉世聞名的昆蟲模式標本產地,現有已定名的昆蟲近7000種,模式標本高達近800種。

  高顏值的生態,孕育了武夷山舉世稱道的生物多樣性,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

  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是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當“生態高地”武夷山進入國家公園時代,推動生態保護在高起點上展現新作為,特別是如何創新保護手段、提升保護效果,成為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必答題。

  武夷山的答案是——建立嚴格系統的“四化”管護新模式,向管理智能化、管控嚴格化、修復科學化、責任明晰化要發展空間。

  以科學手段助力綠色管控。“我們將國家公園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實行差別化管理、網格化覆蓋、智能化管控。”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部部長廖傳平說。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生物資源、林業有害生物、森林覆蓋率等信息。“智慧管理平臺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國家公園內生態要素進行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監測管理,還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對生態安全隱患進行預報預警。”武夷山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說。

  “桐木轄區24.6萬畝地方被分成12個網格,共有管護員、護林員、哨卡工作人員等執法人員29名,根據網格實際制定巡山路線,每月要求護林員至少巡山12次。”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星村大隊桐木執法中隊中隊長徐自坤說,通過“巡山助手”手機APP,護林員巡邏期間可實時將現場照片或錄像傳送給智慧管理平臺,遇緊急情況還可以通過APP與后臺連線。

  以嚴格執法形成強力震懾。隨著武夷巖茶市場走俏,“山上毀林種茶、山下違建加工”問題一度突出。“一畝茶山收益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不在少數,侵占林地、毀林種茶的行為久治難絕。”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官良斌說。

  試點建設國家公園以來,武夷山市開展茶山整治攻堅戰,2018年以來共整治茶山3萬余畝,其中國家公園范圍內的8500余畝。在被譽為“世界紅茶發源地,武夷巖茶第一鎮”的星村鎮,“對違規開墾茶山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情節嚴重的追究刑事責任,2018年以來整治違規開墾茶山近萬畝。”星村鎮黨委書記曾智敏說。

  以生態補償保護綠水青山。武夷山在嚴格管控的同時注重科學修復,以自然恢復為主、生物措施和其他保育修復措施為輔,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全面禁止林木采伐,因地制宜開展退化林分生態修復,完成封山育林60多萬畝。

  在陳威看來,武夷山國家公園范圍內超過50%的山林產權歸集體和個人所有,是影響生態保護成效的重要變量。為此,武夷山國家公園設定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天然商品喬木林停伐管護補助、林權所有者補償等11項生態補償內容。

  針對毛竹林實施的地役權管理,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創舉。“實施地役權管理,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權屬不變,國家公園取得保護管理權,林農不得開展采伐竹材、采挖竹筍等經營活動,每年每畝給予90元至118元不等的補貼。”廖傳平說,目前國家公園范圍內已有4.39萬畝毛竹林實施地役權管理。

  多位當地村民反映,武夷山生態修復效果明顯。“早些年一場大雨之后,茶山的泥水一沖而下,九曲溪上游的水要渾濁好幾天,現在不管什么天氣,都是一溪清水。”

  以建章立制明晰各方責任。林雅秋介紹,武夷山建立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實行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成效考核評估制度,確立破壞資源環境“黑名單”懲戒制度,對破壞生態資源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實行制度約束。

  兩山轉化:探路生態產業融合

  冬日的武夷山燕子窠,竹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暖陽下的茶園蒼翠欲滴。

  “國家公園不能建成無人區,也不是隔離區。”南平市有關負責人說,南平要擦亮國家公園這塊“燙金名片”,打造綠色產業發展高地,把南平最具優勢、最有潛力的綠水青山,轉化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山銀山。

  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無疑是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共贏共榮的途徑,也是國家公園體制的改革目標之一。對此,武夷山的嘗試是:釋放政策紅利、推進“三茶”融合、培優做大特色產業。

  釋放政策紅利,讓國家得綠、群眾得利。據了解,武夷山國家公園實施的生態補償機制增強了群眾獲得感。“通過生態補償,村民不需生產就可分享國家公園紅利,公園內桐木、坳頭兩個完整行政村人均收入較2016年明顯增加,分別比周邊村高0.51萬元和0.7萬元。”陳威說。

  以桐木村為例,該村目前已有7個村民小組的1.93萬畝毛竹林參與地役權管理,林農人均獲利1700余元。此外,桐木村集體的26萬畝生態公益林,按照每年每畝26元的標準進行補償,較區外多3元,村民每人每年可分得2000余元。“‘綠色資產’得以變現,村民最多每年可以領取近4000元補償款。”桐木村村支書王坤武說。

  坳頭村村民楊輝告訴記者,國家公園試點后,有企業慕名找來,每年以訂單方式購買其茶葉、蜂蜜等原汁原味的農產品,年銷售額超過50萬元。“國家公園這塊金字招牌,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楊輝說。

  推進“三茶”融合,促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武夷山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著力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走進武夷山水深處的福蓮茶莊園,一場清新的山雨過后,幽靜的青石板步道鋪滿落葉,白墻紅瓦的中式建筑獨具韻味,在負氧離子爆表的空氣中作深呼吸,馥郁茶香沁人心脾。

  “生態茶園里茶樹套種大豆、油菜,補給土壤充分的氮、磷、鉀等養分,遠離化肥農藥,茶莊園則用以展示武夷山茶文化,并成為茶旅融合的載體。”茶品牌福蓮嘉葉的負責人何世安說。

  福蓮嘉葉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探索“三茶”融合的縮影。在武夷巖茶種植區,記者看到“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的生態茶園隨處可見,由零星試驗到連片推廣,如今已輻射10萬畝茶山。

  星村鎮黃村村黨支部書記祝旻說:“村里有萬畝茶山,已有3000畝采用生態茶園模式,據茶農測算,茶產量雖比原先下降約三成,但茶品質顯著提升,茶價較以往翻倍。”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培優做大特色產業。南平市依托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優勢和資源稟賦,在“一座山、一片葉、一只雞、一根竹、一瓶水”上做文章。

  一座山,即做好文旅、茶旅等特色文章。2021年1至9月,武夷山主景區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六成以上。

  一根竹,引進上睿竹機械、愛克太爾新材料等產業鏈項目73個,讓豐富的竹資源物盡其用,力爭把林竹開發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級產業。

  一瓶水,農夫山泉飲用水項目落戶武夷山市洋莊鄉工業園區,年產100萬噸飲用天然水,并在全國首創泡茶水,讓優質水資源轉化為水產業優勢。

  ……

  “經過5年實踐探索,與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相得益彰的產業體系初步構建,環國家公園文旅融合產業圈已現雛形。”南平市有關負責人說,初步形成“用10%面積的發展,換取90%面積的保護”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模式。

  天人和諧:一脈相承的中國智慧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在桐木村口的一座舊石橋旁,記者看到三只猴子旁若無人地覓食,偶有行人路過,它們只是“禮貌性”一瞥,老住戶的派頭十足。“在武夷山,猴子已經算不上野生動物了。”有村民調侃說。

  一幅幅“人猴相親”的生動圖景,在外人看來難能可貴,在武夷山人眼里卻稀松平常——這些“看山人”清楚,武夷山的好山好水是世世代代堅守得來的。他們在與大自然的交往中,也一直保持著護山衛水、天人和諧的傳統。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國家公園建設這道考題的應有之義。武夷山人主動退避三舍,不惜做賠本買賣,努力珍惜、呵護身邊的山川草木、鳥獸蟲魚。

  以退避三舍的慷慨和智慧,向大自然傳遞善意。南平市一位干部形象地說,現在是以武夷山為中心劃了三個圈,最里面是猴子住的,中間是游客玩的,最外圍是當地人住的,人類活動強度由外到內次第減弱。

  光澤縣大洲村大洲村民小組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為減少人員聚集,2020年6月,11戶49人啟動生態移民搬遷工程,如今全部搬遷完畢,拆除區域造林綠化,復綠率達100%。

  點滴細節,詮釋著武夷山人對大自然的珍愛:武夷山景區嚴格限制夜游、夜經濟,盡量避免夜間噪音,讓野生動物更好地休憩;國家公園內枯死的樹木,不允許執法人員清理,也不允許村民砍伐利用,回歸大自然是最終歸宿;在電網改造中,為降低野生動物觸電風險,盡可能使用地下電纜,并將架空線路更換為絕緣導線。

  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成為干部群眾的行動自覺。武夷山當地對產業發展項目實行正面清單,嚴把準入關,不惜做賠本買賣。

  據了解,在國家公園試點之前,一個叫“九曲花海”的旅游項目已通過招商引資落地星村鎮,投資近2000萬元。但由于該項目不符合國家公園整體規劃要求,武夷山市主動勸導該項目退出。

  桐木村傳統制茶工藝以松材煙熏制成的正山小種茶,在茶市場獨樹一幟。如今,為生態保護及預防松材線蟲病害,國家公園內松材不再允許砍伐,外來松材也嚴禁進入。

  “我們主動適應變化,與武夷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不斷探索改進以燃料棒替代松材的正山小種制茶新工藝,努力讓傳承百年的工藝煥發新光彩。”從桐木村走向全國的茶企武夷山市駿德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天雄說。

  作為大自然的回饋,國家公園建設釋放的發展和政策紅利,也為社區建設、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我們公司較早投身生態茶園改造,第一片示范基地位于九曲溪上游,其中200多畝套種珍貴闊葉樹,國家公園免費提供了苗木。”武夷山市永生茶業公司副總經理方舟說。

  “國家公園對鎮村人居環境整治、垃圾收集轉運、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支持,村容村貌為之一新。”坳頭村村支書張云說,以垃圾處置為例,從村里轉運到黃坑鎮需半小時車程,垃圾日清所需人員、車輛都由國家公園管理局負擔。

  對標國家公園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蘭思仁認為:“武夷山國家公園后續建設的重點,在于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推進產業升級與轉型,緩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就業之間的矛盾,探索保護地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南平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南平市提出打造“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的設想,力圖把武夷山國家公園打造成為統籌保護與發展的樣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先行示范區,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模式和范本,也為世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記者 顧錢江 涂洪長 王成 刊于《瞭望》2022年第3期)

  視頻《神奇動物在哪里》

  總監制:馮瑛冰 顧錢江

  監制:史湘洲 涂洪長

  統籌:張冉燃 魏雨虹 王成

  拍攝/剪輯:姜克紅 吳劍鋒

  新華社瞭望周刊社

  新華社福建分社

  聯合出品

  素材支持:武夷山國家公園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826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