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3時59分,我在家里準備休息,突然感到一陣眩暈,吊燈一直在晃,魚缸里的水也在搖擺。第一反應:地震了!我拿上外套迅速跑出門外逃生。
拿起手機,一條彈窗消息顯示,在距離甘肅省蘭州市近200公里的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發生了6.2級的地震。
隨即,我接到通知,要求立即趕往現場。我裝上筆記本電腦和相機,與文字記者和視頻記者組成第一梯隊前往震區。
19日凌晨01:00,通往積石山的高速上,消防、公安、救援、醫療等車輛連成長龍,點亮了通往積石山的救援通道。
凌晨03:35,我們到達了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陳家村,消防車輛、公安、武警及解放軍等救援車輛已經秩序井然地前往陳家村村民委員會廣場,消防員開始搭建帳篷,群眾疏散至空地圍坐在一起烤火取暖。
12月19日凌晨,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陳家村,救援力量在現場整頓物資開展救援。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災害令人悲傷。男人們抬著傷者送上救護車,婦女們看守著孩子,互相披上毛毯取暖。
災害也讓人團結。在積石山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門口,醫務人員的手都要凍僵,還在不停翻找著消毒、繃帶等物資,幫助傷者止血,還逐一詢問傷者有無高血壓等病史,篩查重癥?;鶎庸ぷ魅藛T用顫抖的手捏著筆,一個個詢問受災群眾的信息進行登記。電力部門工作人員打著手電筒,迅速爬上電線桿搶修電力。
今夜,氣溫低至零下17攝氏度!在戶外待上十多分鐘,雙手就會凍僵,連快門都按不下去。雙腳也已凍麻,每往前走一步都會感到腳底刺痛。
人群中,我在醫院門口發現一個受傷的孩子,他的身上鋪了一些毯子,醫務人員正給他身上的傷口進行初步的處置,等待救護車將他轉運到更加安全的地方。
12月19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積石山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門口,一名受傷兒童得到安置和初步診療后熟睡。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12月19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門口,當地干部在登記受災群眾信息。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12月19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門口,醫務工作者查看傷者情況。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12月19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門口,電力部門工作人員搶修電力設施。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就算路再難,救援力量、救援物資都在源源不斷前來。徹夜未眠,徹夜開展救援。
雖然極低的氣溫讓肢體凍得僵硬,但無論是醫務人員,還是消防救援人員和現場的群眾,都在忙碌著,每個人都奔著一個目標,那就是:救人!
12月19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大河村,消防人員搭建救災帳篷。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早上7:00,天蒙蒙亮,一輛輛救災物資車輛開進積石山縣。
在積石山縣大河家村大河村安置點廣場,一輛裝著早餐的貨車駛來,村干部四處奔喊讓村民來領取早飯,一個雞蛋、一袋牛奶、一個饃饃……一點一滴的力量,讓受災群眾感受到關懷。
早上8:00,一家來自蘭州的餐飲企業在現場搭起爐灶,開設“愛心牛肉面”,為受災群眾送上熱乎乎的“暖心飯”。
12月19日,在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安置點,蘭州餐飲企業“筷上癮”為受災群眾送來愛心牛肉面。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吃飽穿暖,是對受災同胞最貼心的關懷。積石山地震,震動的是全國人民牽掛的心。
太陽升起,忙碌的長夜過去,震區迎來新的一天。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馬希平
編輯:徐金泉、蔡湘鑫、尹棟遜、呂帥
部分視頻素材來源:甘肅消防救援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