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10日電 題:陜西大荔:科技助力農業豐產 黃河岸畔冬棗飄香
新華社記者張晨俊、趙鑫虎
秋日時節,位于黃河岸畔的陜西省大荔縣迎來冬棗集中采收季。科技助農、引種冬棗,原先遍地鹽堿的黃河灘區,通過培育特色產業,鋪就鄉村振興之路。
站在大荔縣小坡村向田間遠望,萬畝冬棗大棚鋪向天際,這里的日光溫室畝均收入超過8萬元。棚中碩果累累,冬棗壓彎枝頭。一車車冬棗從這里裝箱發運,冬棗成為大荔縣農民的“幸福果”。
陜西省大荔縣小坡村萬畝冬棗產業園。新華社發
曾經的小坡村,是當地有名的窮村。黃河灘地多鹽堿,只長荒草不長莊稼。小坡村人守著鹽堿地過著苦日子,“種一葫蘆收不了半瓢”。“1998年我當選小坡村主任的時候,全村人年均收入不到500元。黃河灘邊的鹽堿地,像是沉重的磨盤,讓大家只能圍著貧窮打轉轉。”提起往事,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感慨不已。
為了把鹽堿地“救活”,薛安全開始帶領村民們撲進地里搞試驗。承包鹽堿地,沒日沒夜地試驗比較,終于將棗樹苗栽植成活。脆甜可口的冬棗漸漸在市場中創出了品牌,村里冬棗種植規模快速增加,黃河岸畔的萬畝鹽堿地里長出了致富果。
隨后,小坡村成立大荔縣綠源農莊冬棗專業合作社,建起萬畝有機冬棗扶貧科技示范園,將冬棗種植延伸到儲存、物流、電商、培訓以及銷售等環節。同時建立“冬棗小鎮”,開發兒童樂園、水上樂園、休閑垂釣等特色旅游項目,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高冬棗產業附加值。如今,小坡村冬棗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值1.2億元,成了十里八鄉的標桿示范村。像這樣的“億元村”,大荔縣還有11個。
近年來,大荔縣以國家現代產業園為依托,立足冬棗產業做大“土特產”文章,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等多種手段,推動冬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使其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陜西省大荔縣棗農喜獲冬棗豐收。新華社發
當地果農在農技專家帶領下,持續改進溫棚冬棗栽培技術,光溫調控、病害防控有了更多科技元素。如今,大荔的冬棗不再只出現在冬季,每年從5月到11月都有新鮮冬棗上市,冬棗溫棚畝均收益達到6至8萬元。
“大荔冬棗產業與多所高校持續開展合作,在新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土壤健康管理等方面,不斷強化科技助農水平,有力推動了這一富民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進程。”大荔縣紅棗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周愛英表示。
為進一步培育“大荔冬棗”品牌,大荔縣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域內域外結合”模式,現場推介、直播下單、產銷對接等形式,將大荔冬棗推介到全國各地。通過多元化推動冬棗產業延鏈補鏈,帶動大棚薄膜、塑框、五金日雜等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脆冬棗、棗芽茶、棗醋、棗酒等冬棗精深加工產品應運而生,全產業鏈收益突破110億元。
此外,大荔縣還搭乘“一帶一路”的東風,不斷拓市場、打銷路,冬棗物流產業園正式開園,大荔冬棗遠銷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海外市場,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錢串串”。
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動力。大荔縣堅持把綠色、有機作為主攻方向,實施品牌營銷,全方位培植品牌、創樹名牌。如今全縣擁有冬棗企業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多個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各地。目前,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50萬噸,年產值突破65億元,大荔成了遠近知名的“冬棗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