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上一次來到“吧赫西點”,還是去年初秋的一個午后。彼時,才上任不久的新店長馬庫斯·霍夫穆勒(中文名何墨凱)正忙著用手語與面包師傅討論考試內(nèi)容,為一周后店內(nèi)學徒的“結(jié)業(yè)考察”做準備。這家“藏”在湖南省長沙市湘春巷內(nèi)的小小面包店,因為多年來一直免費為聽障人士提供面包烘焙技能培訓,員工也以聽障人為主,而被網(wǎng)友們親切地稱為有愛的“無聲面包店”。
吧赫西點由德國夫婦烏韋·布魯澤(中文名吳正榮)和多蘿特·布魯澤(中文名杜雪慧)在2011年開設(shè)。
2002年,吳正榮夫婦遠渡重洋來到長沙,初衷是參與一個聾兒助學項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聽障人士掌握更多技能,吳正榮夫婦把德國烘焙面包的手藝帶來中國,專收聽障學徒,“無聲面包店”應(yīng)運而生。
十多年來,吧赫西點培訓了二十多位聽障面包師傅,不少人從這里學成離開,繼續(xù)從事面包師職業(yè)。
2021年下半年,因為年歲漸長,吳正榮夫婦決定結(jié)束在中國的生活,返回德國家鄉(xiāng)。他們向外界發(fā)布了轉(zhuǎn)讓面包店的消息。一場愛心接力由此展開。經(jīng)過考察,去年5月,前店長返回德國,新任店長何墨凱正式接手面包店。
46歲的何墨凱是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漢學博士,他的妻子哈娜是天津人。2019年,夫妻倆帶著兩個女兒回到中國,卻并未在天津久居,而是到寧夏銀川的一所小學當老師。
看到吧赫西點轉(zhuǎn)讓的消息時,何墨凱剛結(jié)束在銀川的教學工作。“我一直都對食品和手工比較感興趣,而且教聽障人士做面包也非常有意義。”何墨凱說。
“我一走進面包店,就被店里溫馨的氛圍吸引,當即決定接手。”實地了解情況后,去年3月,何墨凱與家人正式搬來長沙。
前店長吳正榮說,何墨凱符合他尋找新店長的必要條件,就是繼續(xù)為聽障人士提供培訓和就業(yè)機會。
盡管不舍,吳正榮完成交接回德國時心里還是踏實的。“現(xiàn)在中國有很多職業(yè)教育學校專門培訓殘障人士,他們掌握了手藝,就有機會和健全人一樣獲得工作。”
然而,對何墨凱來說,從小學老師到面包店店長的“跨界”并不容易。雖然這些年,面包店的經(jīng)營模式已相對穩(wěn)定,但管理一家面包店卻要兼顧原料供應(yīng)、學徒培訓、財務(wù)、設(shè)備維護、衛(wèi)生等多方面的事務(wù),還是給何墨凱帶來不小挑戰(zhàn)。
“其實我才是學生。”何墨凱說,他剛接手面包店的時候,就連兩個學徒也比他的“工齡”長。無論是面包烘焙還是手語使用,都得從零學起,因此他經(jīng)常開玩笑稱自己為“學徒店長”。
這位“學徒店長”一直在工作中學習,諸如“法棍”等烘焙領(lǐng)域的手語反而比日常詞匯學得更快。他把前店長告訴他的點滴細節(jié)都記錄下來,選擇沿用吳正榮的經(jīng)營模式,堅持制作價格優(yōu)惠的德式面包。
目前,吧赫西點的10名員工中聽障員工占半數(shù),其中包括一名學徒。
與此同時,何墨凱夫婦與面包師傅也嘗試為店里帶來些許改變。
“我妻子在這方面很優(yōu)秀,她研究出來幾個新蛋糕品種,另一位面包師傅還新推出一款檸檬蛋糕。”此外,何墨凱夫婦還為吧赫西點開通了公眾號,提供在線下單服務(wù),方便管理和銷售。
與吳正榮一樣,何墨凱很看重吧赫西點對聽障人士面包烘焙技能的培訓。“我覺得這是我們店的核心工作,我們要每年培養(yǎng)幾個新面包師。”初到長沙時,吳正榮教給他的一項主要工作是看烤箱。后來,何墨凱也將這項技能傳給戴著助聽器的聽障學徒,在他看來,聽障人學東西“很快很棒”,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就“完全可以自己負責了”。
何墨凱認為自己是吧赫西點的“店長”而非“店主”。“在這里,其實他們(聽障員工)是主角。”他說,“這個店因他們而存在,我盡量把工作和責任交給他們。如果有一天我離開這個店,它仍舊能運作下去。”
吧赫西點多年來始終沒有擴大經(jīng)營,這一點何墨凱也打算延續(xù)下去。“雖然我們規(guī)模很小,但吧赫西點現(xiàn)在是聽障群體的一個品牌。”他說,希望能讓其他公司看到,聽障員工專注、有效率、有很大的潛力。“這是經(jīng)營吧赫西點的意義,它為聽障人士的生活帶來更多希望,讓社會更多地認識與接納殘障群體。”(記者孫毅、張玉潔、薛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