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地下見證德國歷史
參觀者坐在德國漢堡埃普多夫地區舊時的防空洞里參加媒體活動
文/《環球》雜志記者?王自強(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柏林的地表只是這座城市可見的部分,它的地下則像一塊滿是孔洞的瑞士奶酪。在寬闊的廣場和街道的下方,荒廢的隧道和秘密通道默默沉睡著,它們是柏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見證者。”柏林官方網站如是寫道。
二戰、冷戰、東西德分裂……當代歷史上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在柏林地底下留下了深刻印記。另外,作為老牌發達國家的首都,柏林今日的污水處理系統、地鐵系統和地下管道往往具有百年歷史,同樣記錄了這座城市發展、被破壞和重建的歷程。
在柏林米特區的健康泉(音譯“格松特布魯嫩”)地鐵站旁邊,有一家“柏林地下世界”博物館,它由同名協會開設,協會總部也位于此地,其工作宗旨是保護曾經的地下設施,防止它們繼續遭到破壞或填埋,并將其打造成可供參觀的景點。探索柏林地下世界的旅程,就從這里開始。
特殊展館
1997年成立后,柏林地下世界協會積極研究、記錄和維護著柏林地下設施,并向公眾開放。
協會至今參與恢復了十余項地下設施,提供8條導覽行程,包括“黑暗世界”“從高射炮塔到瓦礫廢墟”“冷戰下的地鐵及防空洞”“德國第一條地鐵隧道”和“從地下走向自由”等主題。
這些行程分別呈現二戰時期炸彈空襲下的柏林平民生活,揭秘戰爭留下的廢墟以及納粹軍官的日常,展示西柏林居民如何應對核戰威脅,介紹19世紀末德國修建的第一條電車隧道先后充當工廠貨運線路、軍火庫和防空洞的歷史,以及講述東柏林居民挖掘地道冒險前往西柏林的故事。
“柏林地下世界”即第一條導覽路線。雖然運營方和參觀者都稱其為博物館,但它與一般意義上的博物館有著顯著不同。相較于將史料展現在玻璃柜中的室內展出,該展覽取材于現實,直接設在曾經的二戰掩體內,給參觀者很強的真實感。人們走進十幾米深的地下,沿著逃生線路挪步前進,親身體驗掩體內的黑暗和壓抑,感受戰時民眾的無助和絕望。邊走在地底世界,邊傾聽導覽員講解,耳聞目睹,歷史便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幾行文字,而是無數人的真實生活呈現。
除了展覽形式特殊,協會對這些古跡的保護措施以及它本身的運作方式,同樣值得借鑒。很多導覽線路由于長期荒廢,修繕不僅難度大,成本也高。為保護文物,博物館內部禁止拍照,更不得用手觸碰交互展品之外的任何物品。協會是非營利組織,門票收入除了用于支付員工工資,均用在地下歷史與建筑的保存和研究上。
不合格的戰時掩體
出健康泉地鐵站,走幾步就是博物館的售票處。然而,參觀者在購票后要再次進入地鐵,才能進入博物館——博物館設在二戰時期的掩體內,而掩體建在地鐵站的墻壁里。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不曾聽說過這座博物館,也沒有興致了解車站旁的售票處是做什么的,那么即使他無數次在樓梯轉角處經過博物館門口,也不會知道,在這扇綠松石色的鐵門之后,曾是無數戰爭難民的臨時棲身之所。
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并非真正的掩體(墻壁厚度應在1米以上),它的墻壁厚度僅有60至80厘米。納粹軍隊在戰爭初期曾一度占據上風,在納粹宣傳里,掩體沒有必要存在。后來戰火蔓延至本土,納粹高層不得不臨時采取措施,將地鐵站用作防御設施。很多來此避難的婦孺并不知道這并非合格的掩體,不能不說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掩體內外幾乎是兩個世界。外面是柏林春意漸濃萬物復蘇,里邊則是裹挾著沉重歷史感的濕冷空氣。掩體內幽暗凄清的氛圍讓人仿佛瞬間置身二戰,與地鐵內兩相對比,頗有時空交錯的混亂感。
導覽員介紹說,掩體共4層,總面積1200平方米,原本設計可容納1400人。然而空襲來臨時,平民爭相涌入,最多時容納了超過3000人。掩體內壁涂有熒光劑,人在關燈后也能大致看清室內;為了防止暖色燈光被高空的敵人發現,掩體出口處特意使用了藍色光。掩體內沒有通風和取暖系統,每個人要遵守呼吸份額,冬天時溫度會降至零下20攝氏度,條件之艱苦可見一斑。
戰爭中,這里曾擠滿擔驚受怕、流離失所、妻離子散的德國平民,令人唏噓。
發現散失于地下的遺跡
事實上,柏林的地下世界還遠不止這些,更多的景觀仍待人們重新發現。
以協會的展覽為例:開設之初,它僅有很少幾條導覽線路。“德國第一條地鐵隧道”項目2017年才向公眾開放,在此之前它經歷了被長期遺忘和重新發現的歷程。該隧道由德國通用電氣公司修建,于1897年通車,原本是用來運輸物料和工人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它先后被用來生產彈藥以及充當防空洞。
在德國首都柏林,參觀者在地下檔案展覽館內觀看展出的歷史資料
1984年,通用電氣公司關閉在柏林的工廠,這條隧道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公司本身也于1999年被戴姆勒收購。直至30多年后,它才被柏林地下世界協會發現。協會成員抽空了隧道內1米多深的廢水,翻修了320米長的隧道內壁,并將其納入導覽路線。
今天,人們在修建住宅和公園的過程中,仍會不時發現一些散失于地下的遺跡,主要就是那段特殊時期東柏林居民私自挖掘的前往西柏林的地道。去年8月,柏林貝爾瑙大街26號在給新規劃建筑打地基時,發現了一條長約80米的潛逃通道,其中有13米依然保存完好。貝爾瑙大街曾緊鄰柏林墻,截至目前,人們在附近共找到11條地道,但只有3條真正幫助了挖掘者前往西柏林。
柏林地下世界協會主席迪特馬爾·阿諾德多年來深耕該主題,他與人合著有《從地下走向自由》一書。現在,隨著更多遺跡重見天日,他不得不多次修訂和補充材料。
這個過程中,協會也逐漸壯大。目前,協會已有約130名工作人員和540多名成員。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環球》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地下導覽項目非常受歡迎,門票幾乎每天都會售空。她說:“人們想從地下認識柏林,或許是因為這個城市地表上的變化太快了。”
是的,柏林地表上的多元文化體驗讓人流連忘返,它地下的歲月史書也同樣值得人們認真閱讀。博物館入口的上方,寫有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的一句名言:“不能銘記過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