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上不期而遇的古劇場
阿斯潘多斯劇場俯瞰
文/顧功堯
編輯/劉娟娟
回想過往海外旅行的經歷,旅途中總能不期而遇一些羅馬時代散落于環地中海地區各處的古劇場,翻閱照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保存完好的阿斯潘多斯劇場
當我沿著土耳其海岸線自駕、從地中海東北角向著愛琴海東岸按順時針漫游時,第一座讓我認真走進去坐下來欣賞的古羅馬劇場,便是阿斯潘多斯劇場。它是環地中海地區屈指可數的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劇場之一,在我隨后十多年游歷了更多類似遺存,見到不少或者舞臺區僅余幾塊方石或者觀眾席大半坍塌的景象后,越發確定此言不虛。
到達阿斯潘多斯已是當年12月24日的下午,眾多來土耳其度假的西方游客都已在附近的旅游中心城市安塔利亞或者錫德預備慶祝平安夜和圣誕節了,偌大的劇場幾乎被包括我在內的寥寥三五個自由行訪客包場。
供游客出入的通道開在構成舞臺區域的山墻和半圓形的階梯觀眾席之間,猛然闖進去,空蕩偌大的空間帶給人不小的壓迫感。這感覺正來自這座可容納8000余名觀眾的古劇場遺存的完整性。
100米寬、22米高的山墻內側從視覺上可分作三層,每一層都可看到輪廓清晰的神龕和向內凸出的飛檐,盡管龕中或者檐下應有的神像雕塑都不見了蹤影,仍可想象其原本的裝飾是何等繁復豪華。這樣的一面山墻,哪怕是在雅典衛城腳下的酒神狄奧尼索斯劇場,也早已蕩然無存。
沿著觀眾席間的石階向上攀登,猛然發現自己的腳步聲竟被這結構完整的劇場放大,再嘗試拍手,清脆的聲響由四面八方聚攏而來,又不拖泥帶水地留有余音震蕩。古羅馬劇院的建筑設計和施工水準,由此可見一斑。
觀眾席頂端尚存一圈修復完好的拱廊,冬日午后斜陽透過拱廊朝外的窗口灑進來,在這恢弘劇場所造成的壓迫感中制造一縷暖意。兩千年前,這里或許就是看戲之余城市公民們的社交好去處,這拱廊既能遮風避雨,又可供人摩挲倚靠。站在這里朝舞臺方向望去,視線越過山墻頂端,藍天白云下遠處重巒疊嶂,青山盡收眼底,劇場的維度也似乎因此又有了延展。
由于阿斯潘多斯古劇場保存以及修復相對完整,自1994年起,每年6、7月的時候,阿斯潘多斯歌劇與芭蕾節都會在這里舉辦。
早早成為世界遺產的杜加古劇場
在環地中海地區眾多的古羅馬劇場遺存中,阿斯潘多斯劇場并不是唯一仍被作為演出場所使用的,比如突尼斯中部遠離海岸的杜加古城,雖然其劇場規模不及阿斯潘多斯的一半,舞臺和觀眾區也更加殘破,突尼斯人照樣每年在這里舉辦古典戲劇節,嘗試將跨越古今兩千年的時空連接。
從瀕臨地中海的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自駕向南,約摸兩小時后即可抵達坐落在一處丘陵頂端的杜加古城。或許是因為突尼斯所保有的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遺址不像土耳其那般數目眾多,即便杜加古城在歷史上的名氣和實際規模都不算大,卻早在1997年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阿斯潘多斯仍只能在候選名單上繼續等待。
停車場緊挨著古劇場,打開車門,十幾米外即是劇場的觀眾入口。一尊只殘存下半身的石質坐像安坐在入口一側,身旁還有些其他的斷碑。舞臺區的山墻早已沒了蹤影,但人們還是將修長的石柱重新拼接成幾根立在舞臺上,游客可以發揮想象,遙想當年這座至少分作兩層的舞臺恢弘的氣勢。這種殘缺倒也帶來另外一種美感,坐在觀眾席望向舞臺,視線中綠色原野在那幾根石柱背后微微起伏,向遠方鋪展。
恰逢正午時分,北非深冬的陽光依舊強烈,將石柱的影子自南向北投射在舞臺上,又延伸到觀眾席。藍天白云、綠色原野上蒸騰起的絲絲霧氣、古劇場明黃色的石材,五顏六色都被這陽光照映得愈加明艷,仿佛一幅巨大的印象派油畫。
稍加對比,便可發現杜加古劇場與阿斯潘多斯古劇場在留存結構上存在些許不同。比如,杜加古劇場的舞臺區高出觀眾席最低處半人多高,而在阿斯潘多斯古劇場的山墻下看不到這樣明顯高出地面的舞臺區,反而直接與觀眾席相通。此外,杜加古劇場的觀眾席上方沒有拱廊結構遮陽,但原本就無此設計,還是已湮滅于歷史煙塵,已無從知曉。
離開杜加古劇場,沿著兩道古代車轍兀自深刻清晰的方石古道繼續向古城內走,尚有部分結構屹立地面的方形神廟和半圓形議事廳最為吸引眼球,向南邊的原野望去,象征獨特葬俗的石棺在幾塊巨石支撐下高出地面,傲然俯視。不知不覺間,步道終結于古城西門的拱廊下?;厥讝|望,古劇場依然是最顯眼的地標。
曾被黃土掩埋的馬拉加古劇場
阿斯潘多斯和杜加的兩座古劇場本不在我的旅行計劃中,只是我在自駕途中或者翻看旅館前臺的旅行指南小冊子時無意間發現它們,多少可以算作不期而遇或者臨時起意。而要說完全是意料之外的相遇,就不得不提在西班牙馬拉加的經歷了。
在環游安達盧西亞大區的背包自由行途中,我在塞維利亞游覽了西班牙廣場和欣賞了弗拉明戈舞,在格拉納達瞻仰了摩爾王國在歐洲大陸最后的榮耀阿爾罕布拉宮,在內爾哈的陽光海岸悠然坐看地中海風起云涌之后,馬拉加只是我一程又一程大巴行程中的一個中間落腳點。恰逢平安夜,馬拉加作為西班牙南部的濱海大城市,應當不會無聊,更不至于找不到一家仍然營業的餐館。
于是,錯過午飯時間的我在地處市中心的酒店放下行李,冒著絲絲細雨走街串巷覓食,完全沒想到眼前會忽然出現一座濕漉漉的、有著兩千年歷史的古劇場。簡約的現代鐵欄桿勉強算是將一片嬌小的市民廣場與劇場的舞臺區分隔開,市民或游人從這欄桿邊不斷走過。由于舞臺區已經不見任何高大的建筑構件殘存,僅剩下略顯坑洼不平的地面基礎,路人無需購票就能將劇場里的情形——包括正對表演區的那十幾排觀眾席——看得一清二楚。
有一條區分古羅馬和古希臘劇場的并不權威、經驗性的參考標準:古希臘劇場的觀眾席往往依山勢而建,嵌入山體中,而古羅馬劇場多建于平地上,高大的圓弧形觀眾席靠磚石結構壘起來且足夠牢固,后者大概反映了古羅馬時代建筑技術的進步和國力的強盛。
回想我在希臘、土耳其和法國等地的旅行經歷,所見古劇場大都與這條經驗吻合。但馬拉加這座明確記載建于公元1世紀奧古斯都大帝時代的劇場,無疑當屬古羅馬劇場,卻憑借山勢修建了觀眾席,顯然與眾不同。
若是站在劇場外,目光越過對面的觀眾席沿山勢繼續向上望去,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一幕就此出現。始建于公元8世紀的摩爾人城堡宮殿阿爾卡扎巴巍然聳立在山丘之上,直上直下的墻壁與山坡的土石以及山腳處的劇場觀眾席幾乎融為一體。只能隱約看到這些墻壁的最高處開著些極其狹窄的射擊孔,凸顯其純粹的軍事用途。
據說工匠在修建阿爾卡扎巴城堡時就地取材,將古羅馬劇場的許多裝飾石材,比如立柱,順勢移進宮殿,這恰好解釋了為何我們在今天馬拉加古劇場的舞臺區,遍尋不到類似阿斯潘多斯或者杜加古劇場里那樣的雕塑遺跡。
資料記載,阿爾卡扎巴摩爾城堡于1458年被西班牙天主教徒攻陷,那幾乎是西班牙這片土地上摩爾人最后一個王朝納斯里德王朝的終曲,因為站在這座城堡上,依然可以望見幾公里外的地中海海岸,摩爾人應該就是從那里結束了在歐洲大陸西南角的統治,撤回北非。但這城堡,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里始終矗立,只不過被挪作他用。
城堡腳下的古劇場,卻漸漸被黃土掩埋,原址上甚至立起新的建筑,直到1951年在一次偶然施工過程中被發現。而它被清理出來恢復成如今的模樣,是在上世紀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