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安認識中國人的“未來觀”
文/桂濤
編輯/胡艷芬
雄安曾是宋遼邊界。約一千年前,澶淵之盟在此締結,宋遼邊貿開啟,“互市不絕”。中國邊疆史上迎來一個多世紀的罕見和平。
這里被認為是中國商業的發端地。有專家經考證得出結論,中國歷史上第一筆貿易發生在雄安所處的古易水流域——馴養牛馬的商湯七世祖王亥與外部落進行貿易,自此“商人”“商品”的意義超越了商部族。
雄安,從來就是一個不斷創造歷史、開啟未來的地方。
今天,雄安被稱為“未來之城”。從某種程度上看,雄安規劃建設的背后正是中國人的未來觀。
在未來,城市和科技應該是什么關系?雄安新區每建一棟樓,都會在網絡平臺形成孿生的數字模型。在被稱為“雄安之眼”的城市計算中心,大屏幕上匯集了城市里攝像頭、傳感器采集的信息,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地下管道發生泄漏、大樹被風刮倒,系統都能第一時間發現并安排處置。如果發生火災,系統能顯示樓內居住老人兒童的數量,算出消防車到達大樓的最近最佳路線;獨居老人一旦長時間沒有用水用電,系統便會預警。
大數據給城市管理帶來便利,卻也可能侵犯隱私。針對這一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雄安也在謹慎探索。比如,只有經獨居老人本人和家屬授權,數據才會被采集。
在未來,城市和人應該是什么關系?在雄安一些路段行車,智能交通帶來的“綠波帶”讓人免受堵車之苦;雄安大部分建筑高度在45米以下,不受房地產投機或標志性建筑支配,沒有水泥森林、玻璃幕墻的壓迫感;這里地下綜合管廊發達,空中看不到電線;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超過4座廁所,洛杉磯則不到0.2座。
“15分鐘生活圈”滿足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雄安有無人駕駛巴士和無人超市。雄安的空間布局是多中心的“組團式”,每個組團是一個小城鎮規模,避免了單中心城市人口過度聚集帶來的“大城市病”。
在未來,現代和傳統應該是什么關系?雄安和所有經歷快速城市化的地方一樣,也面臨如何對待傳統與歷史的問題。雄安的建筑中融入古瓷器、古琴、古印璽、趙州橋等元素。這里還設立了2300多個“鄉愁點”,保留了大規模建設前的古樹、古建筑、古牌坊。在雄安,每個月仍舉辦農村大集,平時逛超市的老人們也愛相約坐著公交車去趕大集。
在未來,政府和市場應該是什么關系?中國提出要在雄安新區堅持探索創新、先行先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承諾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總經理劉晶晶每天都要安排接待十幾批從全國各地趕來咨詢入駐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她說政府負責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和企業則要為城市帶來活力。疏解至此的央企不少,需要配套服務,這帶來機會。雄安和當年的深圳一樣,“夜晚燈光越來越多”,歷史性的機遇讓人激動。
在未來,人和自然應該是什么關系?雄安依“華北之腎”白洋淀而建。一度遭受污染的白洋淀,水質正在不斷改善。人們發現,一種叫青頭潛鴨的全球極度瀕危物種已經在白洋淀安家。雄安樹多,規劃中的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將達40%。雄安人曾將在白洋淀邊生長的蘆葦用來織席,現在他們將蘆葦制成工藝畫售賣,曾鋪在炕上的蘆葦,如今被掛在了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