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11月21日電 題:身臨其境上堂國情課:香港高中生的貴州五日
新華社記者褚萌萌、駱飛
“對于貴州,你最好奇什么?”這是香港筲箕灣官立中學(筲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老師黃嘉豪近日給該校高二年級同學布置的“預習題”。
大多數同學對貴州都有點陌生,預習后好奇不已。帶著好奇,100余名師生從香港來到貴州,在黔山貴水間尋找答案,展開五日生動的國情課。
今年4月起陸續成行的公民科內地考察,是香港培育國民身份認同的重要舉措。作為首支赴粵港澳大灣區外的團隊,筲官中此行意義獨特。“特地選擇西部省份,是希望帶孩子們去與香港差異很大的地方,更全面地認識國家。”校長殷見歡說。
在秀美山水中領略地大物博
貴州地處西南山區,自然風光奇美,與香港的海濱城景迥然不同。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大小七孔景區,山水林石交相輝映。走著走著,一塊巨巖懸空凸起,一道激流順勢泄落,形成“拱門瀑布”。
林嘉盛同學從下經過,濺了一身水花,卻很開心能“從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感受自然之美”。
沿途種類多樣的植物都掛著科普名牌。一些同學注意到一種叫“香港四照花”的植物,頓時感到親切,紛紛拍照留念。
這里是世界自然遺產地,以喀斯特地貌聞名。筲官中副校長兼地理老師高永泰說,希望孩子們身臨其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感受。
貴州地質歷史悠久,沉積地層發達。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的10余萬件化石和礦產藏品中,有多件10余米長的“鎮館之寶”。
仰頭觀察100多平方米的海百合化石,郭臻同學留意到上面有切縫,就此詢問講解員。原來,為將化石運來展出,專業人員會細心對其進行分割和處理。
“這在保育自然和科普教育之間做了很好的平衡。”郭臻感慨。
夜幕降臨,在安順市黃果樹景區里,變幻的燈光投射在樹頂、水幕、巖石、地面。近年推行夜游項目后,枯水期的大瀑布也別具魅力。
“好像夢幻之境!”語文老師陳靜嫻說。
在大國重器中體會中國力量
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峽谷之上,一座紅色橋體連起兩邊碧綠的山峰。2009年建成時,全長2237米的壩陵河大橋是世界首座山區峽谷千米級跨徑橋梁。
橋面距水面370米高,吳梓晴同學一邊克服恐懼走完全程,一邊忍不住一直拍照。“之前我上過最高的就是澳門塔。”吳梓晴說,她在貴州刷新了登高的紀錄。
山下的橋梁博物館里,講解員介紹,橋在峽谷縱橫的貴州尤為重要,可以讓“天塹變通途”,如壩陵河大橋就將兩岸原本約1小時的車程縮短至約4分鐘。
秦尉愉同學聯想到熟悉的港珠澳大橋,一個在海上,一個在山里,都是規模宏大的超級工程。
大山里的另一項大國重器則“連接”更遠的地方。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群山懷抱中,形似大鍋的“中國天眼”時刻探尋著宇宙信號。
“你好,我的外星朋友!”面對這個直徑500米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有同學興奮地開起玩笑。
盧家熙同學聽講解時格外專注。盧家熙說,因為剛剛學完電磁波原理,所以對“天眼”的工作運轉十分感興趣。
高新科技也可以“接地氣”。在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交流體驗中心,講解員介紹大數據產業時,特別提到助農相關應用。
“農民不懂大數據怎么辦呢?”莊秋桐同學問。
“只要做好數字基建和培訓推廣,農民無需懂得原理,即可在生活中使用,也能逐步提升科學素養。”講解員回答。
在行萬里路中感受國家發展
行程中,同學們還來到貴陽一中,和內地學生一起上課。該校歷史老師龔麒結合貴州多民族的特色,講解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
課堂外,一中民樂團為同學們演奏了一曲少數民族音樂《三月三》。欣賞時,學過小提琴的潘恩彤同學對嗩吶產生了興趣,決定回港后研究下這種“聲音震撼”的民族樂器。
一路所見,都是國情教育:大巴車行駛在蜿蜒山路間,引起同學們驚嘆,也啟發大家關注交通建設;一些景區全部使用電動車,有同學說這既是“科技成果”,也是“環保理念的落實”……
本學年,全港將有逾5萬名高中生參與公民科內地考察,聚焦文化保育、經濟發展、創新科技、自然生態等主題,逾40個考察團將走出大灣區,走進福建、上海、陜西等地。
在貴陽一中校園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公民科內地考察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親身了解國家最新發展成就。
有多年教齡的蔡若蓮曾在貴州做過義工,此次帶隊重游故地,感覺“變化好大”。她說,期待同學們的考察心得可以呈現一個“全新的貴州”。
“敬貴州!”行程最后一餐晚飯,同學們唱著《海闊天空》,舉起飲料干杯。這些十六七歲的香港少年從此和蔡若蓮一樣,與貴州結下一段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