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9月1日電? 題:突破傳統院系架構 港科大(廣州)大灣區開新篇
新華社記者鄭天虹、楊淑馨、李軍
歷經3年建設,位于廣州南沙的新高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1日正式開學,迎來首批500名碩博生。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推進建設以來首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這座帶有創新基因、打破傳統架構的大學,將為高等教育改革探路。
在國外求學9年后,趙子昂放棄多所國際高校的錄取通知,成為港科大(廣州)2022級紅鳥碩士班的學生。他說:“交叉學科的架構最吸引我,而且港科大(廣州)立足大灣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后的就業創業空間更廣闊。”
打破傳統 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港科大(廣州)開設四大樞紐,涵蓋15個學域,包括:(功能樞紐)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微電子、可持續能源與環境;(信息樞紐)人工智能、計算媒體與藝術、數據科學與分析、物聯網;(系統樞紐)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智能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智能制造;(社會樞紐)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城市治理與設計。
“傳統學術架構下,條條框框太多,影響著學科交叉合作的有效性。”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認為,學校采用“樞紐”和“學域”的學術架構,取代傳統“學院”和“學系”設置,從而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發展。
在新的學術架構下,港科大(廣州)采用新的人才培養方式。副校長吳景深舉例說,如同航空樞紐集結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一樣,學術樞紐面向人類社會發展需要,把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集結起來,在學術、業界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做項目的形式,構建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提升能力。
首屆碩士開設“紅鳥創新班”。“創新班學生入學后的前6個月不分專業,由共同興趣的牽引自己組隊,確定一個想要解決的綜合性系統問題。而團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比如材料、傳感、網絡、制造等,這七八個研究方向共同去攻一個綜合性系統問題。”吳景深說。
在港科大(廣州)講座教授、人工智能學域主任熊輝看來,交叉學科設置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的寬度,又增加技術的深度,是一個“T”字形的人才培養模式。
與大灣區產業共生共榮
產業界出題,學術界答題。港科大(廣州)功能樞紐先進材料學域署理主任高平指出,當前中國在一些核心行業存在對歐美的技術依賴,針對“卡脖子”領域,學校將利用高端的科研資源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創新發展面臨的核心技術問題交出“答卷”。
位于香港清水灣的港科大曾走出大疆無人機、云洲無人船等科技創新創業項目,在未來大灣區創新產業孵化中,港科大(廣州)正被寄予厚望。港科大(廣州)實驗室設施與安全管理辦公室主任關繼祖說:“大灣區提供了廣闊的創業空間,學校也將推動科研團隊創業孵化,助力建設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基地?!?/p>
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有效滿足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港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許彬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帶領學生進行項目實踐,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最終將人才輸送到產業中?!?/p>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加盟學校的智能交通學域,將協同數據通信、傳感、自動控制、心理學等一批教學科研人員,致力于研究下一代三維空間智能交通問題的協同系統性解決方案。他說,港科大(廣州)將在學校及周邊布局建設產業創新、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聚集區,有助于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
粵港澳全面合作又翻新篇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粵港澳教育合作,支持依法合規引進境外一流教育資源到南沙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港科大(廣州)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南沙方案頒布實施以來成立的首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2018年12月,廣州市政府與廣州大學、港科大簽署了辦學協議,共同舉辦港科大(廣州),占地面積約1669畝。2019年9月,港科大(廣州)項目正式動工,2022年6月經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
在“港科大一體,雙?;パa”辦學框架下,港科大(廣州)與港科大分屬粵港兩地,創新體制機制,在高等教育合作層面迎來發展新機遇。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表示,兩所學校在教學、研究和知識轉移等各方面錯位發展、共同合作。雖然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兩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兩校學生互享課程和研究設施,學分互認,港科大(廣州)的畢業生也可獲授港科大文憑。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表示,作為南沙方案印發后廣州落成的第一個重大項目,港科大(廣州)的建設和發展完美呼應了南沙方案提出的五大任務,對廣州南沙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創新就業、對外開放、規則銜接、城市發展等將起到重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