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山東省濱州市的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小麥能夠加工成600多種產品,實現全價值利用,一噸小麥的產值能夠達到9140元,是傳統加工業的2.5倍。
“我們不斷延伸小麥深加工,在面粉、掛面基礎上,實現了用小麥加工副產物生產膳食纖維、赤蘚糖醇、蛋白肽,小麥利用率做到了100%,一年可節約糧食50萬噸。”中裕食品相關負責人說。
節糧減損等同于糧食增產,為糧食有效供給擴增“無形良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眼下,正值秋糧收購時期。記者實地調研了解到,我國通過綠色倉儲、發展糧食精深加工等,讓每一粒糧食“物盡其用”,推動糧食產后節約減損取得明顯成效。
在位于山東省濱州市的濱糧集團庫區,儲備小麥、玉米的29棟高大平房倉矗立,單倉倉容超1萬噸。濱糧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庫區應用了內環流控溫、多參數糧情測控和儲糧害蟲綜合防治等技術,同時,通過智能化管理更好保證糧食安全,有效降低糧食損耗。
“庫區根據糧堆生態的溫濕熱、生物變化規律,應用多傳感器技術,引入算法模型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智能糧情系統,實現精密感知和應對糧情變化,自動高效處理異常糧情。”上述負責人說。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介紹,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實施“糧安工程”“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等,大力加強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我國糧食倉儲設施條件不斷改善提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深入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加強高標準糧倉建設,推進舊倉升級改造,進一步提高糧倉氣密、隔熱等關鍵性能,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綠色儲糧技術。
目前,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近7億噸,“四合一”儲糧技術(糧情測控、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在廣大國有糧庫普及應用,我國儲糧技術水平總體居世界前列。全國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1.8億噸,氣調儲糧倉容超4600萬噸。控溫、氣調、內環流、害蟲綜合防治等綠色儲糧技術應用比例不斷提高。調查顯示,我國糧庫儲糧損失基本消除,糧食儲藏周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
糧食從原糧到成品糧還需經過加工過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過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費誤區。糧食過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僅造成數量損失,而且營養流失的隱性損失較大。
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小麥粉、菜籽油、小麥麩、發芽糙米等一批節糧減損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引導糧食適度加工、促進糧食資源綜合利用。各地也通過技術升級,提高成品糧出品率,促進糧食副產物綜合利用。
記者了解到,在濱州的玉米產業鏈條上,從玉米到淀粉、再到結晶葡萄糖、再到結晶果糖,依次分別升值1.2、1.57、2.93倍,原料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實現同等經濟價值用糧減少。大豆產業鏈條上,開發生產大豆蛋白系列產品210余種,探索形成“初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健康食品”新型產業鏈。同時,通過加大糧食副產物及廢棄物循環利用,實現變“廢”為寶、降本增效。比如,中裕食品利用廢棄物液態酒糟研發出純糧液態飼料,降低養殖環節成本同時減少污染,年節約糧食2萬噸以上。
近日,在濱州舉行的全國糧食產后節約減損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一批聚焦節糧減損的“黑科技”集中亮相。在國家玉米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展示區,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玉米果糖高效分離與制備創新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綜合能耗降低20%以上,污水COD排放減少20%,整體運行成本降低30%,經濟效益顯著且實現了節糧減損的目的。玉米油酶法物理精煉新技術,與常規生產工藝相比,制油溫度更低,更綠色、更健康。
中國農業科學院日前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測算,到2035年,如果我國糧食收獲、儲藏、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均減少1個至3個百分點,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損失率將減少40%,可節約糧食1100億斤。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國將圍繞全鏈條推進節糧減損,牢牢抓好糧食產后節約減損的關鍵環節。其中,將著力促進糧食儲存減損降耗、促進糧食運輸高效低耗、促進糧食加工挖潛降損,推動節糧減損落地生效;強化科技、人才、資金支撐,推動節糧減損機制增效;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完善標準體系、構建監測體系,推動節糧減損常態長效。(記者 汪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