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亚91,男女又色又爽又爽视频,无码人妖在线看中文字幕,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2/ 02 07:36:2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全球重工行業首個“燈塔工廠”三一樁機的數字化轉型實踐

字體:

  原標題:“大象”也在學跳舞

  全球重工行業首個“燈塔工廠”三一樁機的數字化轉型實踐

  與汽車、家電等行業知名廠商相比,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以下簡稱為三一樁機)似乎并不起眼,但主產的旋挖鉆機高擎百米、重逾百噸,稱得上“鋼鐵巨象”了。

  旋挖鉆機俗稱打樁機,用于大型基建工程的樁基開孔。這些樁基深度往往決定建筑高度。

  2年前,這家國內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旋挖鉆機制造商,依托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躋身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燈塔網絡,榮膺全球重工行業首個“燈塔工廠”。

  三一樁機從規模生產到柔性制造,破解了重工行業品種多、批量小、工藝復雜等離散化制造難題,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85%、生產周期縮短77%,年人均產值突破千萬元。

  “以柔克剛”的三一樁機,如何玩轉這些“鋼鐵巨象”?“舉重若輕”的變化背后,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有何啟示?

  “焊接大拿”的徒弟不是人

  走進三一樁機廠區,昔日揮汗如雨、滿身油污的工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120余臺焊接、抓取、組裝和搬運等機器人,圍繞16條智能化生產線各顯神通:小到分揀一塊鋼板,大到裝配16噸重的動力頭,都能輕松自如完成。

  人氣冷清的焊接線上,幾臺配備自動焊槍的機器人,正在焊接一根20多米長、8噸重的鉆桿:藍色弧光追逐著紅外線靶點和軌跡,夾雜著脈沖般吱吱作響的焊接聲……

  手握15年焊槍的趙清霞,是全廠有名的“焊接大拿”。他做夢也沒想到,徒弟竟是一群機器人。自己會把焊接樁機方頭的看家本領,都“傳”給這些“沒心沒肺”的“鋼鐵小子”。

  連接鉆桿與鉆斗的方頭,是樁機的核心部件。方頭焊接質量不好發生斷裂,鉆斗可能掉進地下幾十甚至上百米深的孔洞里,輕則影響工程質量,重則需要重新設計打孔。

  此前,全廠400多名焊工中,只有趙清霞和另一名高級技工能焊接方頭。“如果他倆全不在,整個生產都得停!”制造管理經理胡展鵬入廠20年,對此仍記憶猶新。

  他還向記者解釋說,焊接方頭跟繡花差不多,主要工藝難點就是用1.2mm焊絲,環繞40mm厚、60mm寬的焊縫反復施焊上幾十層,還要確保每層都不出現氣泡和裂痕。

  “每個焊層溫度不同,施焊速度和節奏掌握不好,質量就難以保證。”70后趙清霞說,當年師傅就是這么教的,他也按這個套路帶徒弟。

  然而,這些類似于廚師口中“鹽少許、油少量”的經驗,經常讓新手們琢磨不透,沒有一年半載出不了徒。

  趙清霞干活都穿防護服,只露出一雙眼睛。趕上大熱天再捂也不敢開電風扇,生怕焊縫里吹出氣泡。焊工是個體力活,經常一蹲就是幾個小時,腰間盤突出都成了職業病。

  “年輕人不愿意吃這個苦,”他操著濃重山東腔說,“可技術得往下傳,這不機器人都成徒弟了。”

  連人都難以掌握的經驗,機器人怎么能聽得懂呢?

  “不是簡單模仿工匠的焊接軌跡。”三一樁機總經理王龍剛揭開了機器人學藝秘密:“每一條焊縫背后,都有焊槍角度、擺幅、瞬時速度、電參、溫度等大量工藝參數做支撐。”

  這些“心中有數”的機器人,巧用AI算法學藝,僅兩個月就學會方頭焊接。技術水平就連趙清霞都服氣:不光效率翻倍,一次成功率達100%,個個都成了“焊接大拿”。

  以前焊接一根7節長的鉆桿,6個人白加黑兩班頂多焊一節;現在4個人操縱8臺機器人,一個白班就能全焊完。

  經過3個月的培訓,年輕技工岳千喜已能像玩游戲一樣,熟練操控焊接機器人,比傳統焊工輕松不少。

  趙清霞教會焊接機器人后,又走上給機器人下發指令的新崗位,師徒變成人機協同的新搭檔。兩年前,廠里要求新崗位掌握基礎的機器人編程,趙清霞第一個報名參加培訓班。

  有工友沖他開玩笑:“都這么大年紀了,還報名學那玩意兒?不如回家抱孩子。”

  “學到的東西歸自己,誰都拿不走。”趙清霞回應道。

  生產運行不再靠“人治”

  在機加中心,28歲的操作工李田華遙控著磁力吸盤,將七八十斤重的提引器坯料,穩穩當當地吊運到料臺上,由機械臂自動夾裝到數控機床。一整套動作下來如行云流水。

  據李田華介紹,提引器加工精度高,允許誤差僅為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由于擔心坯料磕碰受損,過去搬運、上料和測量主要靠人工。工人們圍著機械設備爬上爬下是常態。

  如今,機械臂帶攝像頭,機床會自動測量,機器視覺的“慧眼”遍布全廠。李田華形象地拿切菜做比喻:就像近視眼配戴高清眼鏡,拿菜的手和切菜的刀都更有準了。

  從2003年加入三一樁機,制造部經理夏聞世最頭疼的事,莫過于粗重的零部件與毫米級裝配精度的磨合。直到三年前,零部件生產基本靠“人治”:每道工序都離不開人,一處不到位就得返工。趕上生產繁忙,整個過程就像打亂戰。

  研發樁機十多年的王龍剛認為,正是這種離散化制造模式,才使該廠成為2019年集團數字化轉型首批試點。如果這塊最硬的“骨頭”都能啃下來,其他工廠就更有把握了。

  工程機械行業周期性較強,導致企業用工彈性過大,產能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三一重工決策者深知,突破行業周期困局,唯有“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數字化背水一戰。

  作為三一樁機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樹根互聯有限公司市場總經理修斌坦言,讓工廠的大量“聾啞設備”學會“說話”,聽從“指令”,是傳統制造業啟動數字化的基礎。

  三一重工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董明楷,把這個過程梳理為“三現四表互聯”。即通過攝像頭管理現場、現實、現物,采集水、電、氣、油表等能耗數據,實現設備互聯互通。

  “要把設備連起來,結合不同的工藝和業務要求,才能把數據用好。”這位曾在西門子工業研究院工作多年的數字化專家,深諳工業軟件與生產制造的融合之道。

  起初,每項工藝只能采集到30多種數據。現在平均每項超過100多種。他們運用數據分類和挖掘技術搭建知識庫,使三一樁機實現從剛到柔的轉變。

  三一樁機的數字工程師和工藝工程師利用這些數據,逐一調試、標定,建立生產知識庫,讓機器人得心應手地識別和處理不同尺寸的零件。

  全廠每臺設備的工況、每個訂單的進度,包括每位工人的績效、工廠后臺的“智慧大腦”都了如指掌。5G信號打通了信息共享的“經脈”,能根據工廠實時運轉情況,把訂單分解到不同的產線上。

  樁機物料大多都超長超重,一旦搬運時碰傷報廢,損失動輒上萬元。智慧物流成為數字化難點之一。

  據王龍剛透露,他們對5G自動導引運輸車采取雙車聯動,實現大宗物料同步搬運和自動上下料。為了提高智能化水平,下一步重點攻關運輸路線的實時顯示和算法優化。

  裝配線上的機械臂,個個都長了一雙“慧眼”:借助視覺傳感技術和AI算法,能快速識別、抓取和裝配不同型號的工件。裝配精度達到0.2mm以內,僅有兩張A4紙厚。

  董明楷回憶,在設備上安裝高清攝像頭,位置放低了生產場景拍不全,高了圖片分辨率不達標。再加上機械振動、光線反射等噪聲干擾,要反復調試才能選準數據采集點。

  通過不斷摸索,團隊決定采取先拍照再修正的辦法:利用圖像模式識別、2D/3D視覺定位技術,精準識別工件種類和位姿,并由“智慧大腦”指導機械手平穩作業。

  三一樁機數字化試點改造期間,正趕上產能從每月150臺上升到200臺的爬坡階段。一直擔心產量受影響的夏聞世卻意外發現,產值比原來翻了一番,用工還不到過去的一半。

  夏聞世清楚地記得,自己進廠那會兒,每月下線樁機10臺左右,也就是現在一天的產量。

  數字化不能一味做加法

  直到今天,仍有人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簡單理解成“機器換人”,認為最理想狀態就是“黑燈工廠”。

  三一樁機也曾算過一筆賬:假設購買一臺60萬元的設備,可替換兩位人均年收入15萬元的工人,兩年就能回本。據此,他們提出3年收回3億元數字化投資的目標。

  隨著數字化試點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若完全為了機器換人而換人,既不可行也沒有必要。

  部件工藝所副所長尹言虎反映,對于一些特殊角度的焊縫,焊接機器人實在無能為力,只能依靠人工。

  董明楷估計,三一樁機除了下料、成型等環節接近無人化,而焊接、機加、涂裝、裝配、物流等環節的數字化程度僅六成以上。

  三年前從車企跳槽過來的智能制造所所長張雯,本想把車廠的數字化經驗移植到樁機上,卻遭遇了“水土不服”。

  與品種多、批量小的樁機生產不同,汽車制造屬于規模化生產,無需頻繁轉換工藝設備,計劃可以直接指導生產。

  “同樣精確到分鐘的樁機排產計劃,由于不同機型生產差別過大而經常落空。”張雯深有感觸地說。

  三一樁機現有38種標準機型,小的挖深二三十米,大的挖深達150米。不少訂單還是客戶根據施工場景定制的非標型號,一年也生產不了幾臺。

  董明楷也坦言,目前有近30種機型實現數字化生產,但對挖深超限的特殊機型,仍無法完全覆蓋兼容。

  顯而易見,機器換人不僅存在“行不行”的技術問題,也有“值不值”的經濟考量。

  2021年,王龍剛接棒總經理后,一口氣停掉了全廠近1/6的自動化設備,改為人機協同模式。

  他算過這樣一筆賬:一臺自動螺栓機成本約200萬元,能抵一位年收入10萬的工人干20年。與其完全靠自動螺栓機,遠不如用人操縱機械臂更為高效和經濟。

  王龍剛認為,數字化并不是沒完沒了地做加法,追求所謂的“大而全”和“高大上”沒必要。現在做減法就是要回歸到降本增效的企業根本目標上。

  一直關注企業數字化轉型案例的修斌,也反對盲目追捧一些熱門概念。他曾見過一家企業為了追求“黑燈工廠”,要求員工在電腦屏幕前關燈工作的滑稽場面。

  在王龍剛的眼里,未來三一樁機將實現自決策,自動制定生產計劃、調度工人、管理生產要素,真正打通研發、營銷和服務,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

  “以后企業更多利潤來源于數據,包括基于數據的服務和創新。”王龍剛堅信數據才是企業的核心優勢,將成為制造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三一樁機的數字化轉型,印證了“燈塔工廠”的意義:人讓機器變得更有效率,機器讓人變得更有價值。 (記者劉荒、張典標、李坤晟、黃海波)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閱讀下一篇: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12410112932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