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已有400多年歷史的張小泉登陸創業板,成為A股“刀剪第一股”。張小泉發行價為每股6.9元,截至收盤報收34.09元/股,總市值53.2億元。
張小泉董事長張國標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適應新的消費環境,張小泉秉持百年老字號二次創業的心態,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與傳統刀剪產業深度融合。
不斷開拓業務版圖
張小泉總經理夏乾良告訴記者,除了傳統的刀剪主營業務,張小泉不斷開拓業務版圖。“剪刀行業小,但張小泉擁有品牌延展力和影響力很強。未來,張小泉除了不斷延展消費品領域,還將開拓不同市場,實行‘局部細分,整體上行’的策略。”
2014年,張小泉正式完成品牌統一。目前,公司于杭州及深圳兩地擁有工廠,并發展成為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現代生活五金用品制造企業。
根據招股書,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剪具、刀具、套刀剪組合及其他生活家居用品四類。2020年,四大類產品占比分別為29%、25%、26%、19%,其他生活家居用品占比逐年遞增。
2020年,公司剪具銷量為2932萬把,刀具銷量為621萬把,套刀剪組合銷量172萬件,其他生活家居用品銷量682萬件。
張國標告訴記者,本次募集資金將投入陽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等項目,有利于公司擴大規模和引進先進智能化自動化設備,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同時,實施研發中心建設,將成為公司產品關鍵技術的研發、新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地以及吸引與凝聚人才的平臺,促進研發成果轉化,完善自主研發體系,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為公司持續技術創新提供設備、人才等支持。
聚焦消費產品戰略
對于張小泉為何要上市?夏乾良告訴記者,隨著品牌知名度和渠道影響力的擴張,公司需要與一些大規模的平臺或政府部門進行溝通,上市公司是一張很好的名片。同時,公司需要進一步加入到全球化浪潮中,上市公司的背景有利于“走出去”開展業務以及資本層面的合作。
談及未來成長空間,夏乾良告訴記者,“最近我們賣抹布,成交量比一些國際知名品牌高得多。之前我們還做過鏟子、勺子,本以為是小打小鬧,但兩三年就做到幾千萬元的銷售額;還有像粉刺針,我們的零售價大概每根19-39元,盡管其他商家只賣三四元,但我們的產品成了電商平臺的熱門。”
對于“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夏乾良表示,“我們的品牌延展力和影響力遠比自己的認知要高得多,核心就是可靠,這是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得到的。”
從品牌延展性看,夏乾良表示,“從廚房用具、金屬用具方面的產品類目做一些延展,乘法效應和品牌賦能的效果明顯,公司的戰略就是‘聚焦消費產品’”。
“最近我們生產了少量小電器,比如榨汁機、電煮鍋等,結果一些行業龍頭上市公司來找我們做里面的刀片。我們一直在考慮怎么進入電器領域,沒想到答案送過來了。其實這就是一種品牌關聯,今后的市場空間很大。”
張國標告訴記者,張小泉未來可以延伸的空間很大。“比如,園藝切割工具、酒店用具、餐飲用具,甚至是個護、美容工具、家庭用具等。公司開辟了專門的事業部,在堅守制造業的同時,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能力,穩扎穩打,給社會各界及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
智能化改造升級
作為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張小泉格外重視研發及核心技術的升級改造。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4.1億元、4.84億元及5.7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380.85萬元、7230.07萬元及7721.60萬元。作為傳統制造業的“老字號”,公司不斷加大研發投入,2018年至2020年研發投入分別為878.97萬元、1677.82萬元及2006.51萬元。
智能化、數據化方面,公司推行機器換人,在傳統生產線引入焊接、水磨、開鋒等多臺套機器人裝備,提升生產環節的自動化水平;上線MES系統,集成企業ERP、OMS、WMS、CRM系統及試制車間現場生產設備,導入車間管理小程序,形成一站式生產制造協同平臺;基于華為云邊緣計算網關平臺、華為云IOT通用PaaS以及華為工業云PaaS等平臺,公司進行大數據分析與集成,有效提升決策及管理效率。
賣給老百姓的產品,需要保證高標準化。“磨刀磨剪機器人已經升級到2.0版本,產品質量大大超過人工,達到國標兩倍的水準。我們還在努力,希望實現全智能化無人車間。”夏乾良介紹,張小泉的渠道優勢強勁,包括下沉市場和電商市場,渠道多樣。“在全國刀剪公司中,張小泉是唯一的一周之內就可以把所有新產品鋪到全國所有地市的公司。”
對于未來發展,夏乾良表示,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對品牌進行推廣和增值,不斷提高產品品質,營造良好的市場口碑。同時,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設計研發能力,為未來發展構筑更加強勁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