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研共同体属于“互联网+教育”模态下的产物,泛指利用云端平台构建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基于“云教研共同体”,教师群体可以跨时域、跨空间、跨学科地展开各种学习、探讨、交流等活动,能够为高校各个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助力。聚焦高职英语专业教师群体,在云教研共同体组织模式赋能之下,既能够在校内场域高效地进行各种形式(英语项目、英语课题、英语课程等)的教研活动开展,又能够在校际之间便捷地组织各种团建分享活动,包括职业英语研讨会议、在线教学观摩、企业英语人才需求调研等。进一步探析,云教研共同体并非简单的“教研活动信息化”,它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扩展、延伸实践范畴,围绕“高职英语”这一主题,可以构建一个融汇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地方智库等组织于一体数字化学习平台,在多元化英语教育主体的协同下,有助于提升高职英语教师课程建设、资源整合、教育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得到长足发展。
从现实维度分析,基于“云教研共同体”展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活动,具备以下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师交流共研。直观上,利用云技术、云平台可以实现教研信息的跨时空传播,高职英语教师通过线上共享、共商、共学的方式,打破独立个体维度的英语理论屏障与教学方法桎梏,从而有效地调节高职英语教师的“孤岛现象”。同时,云教研共同体也具有线下实体组织功能,通过线上倡议,可在线下组织“名师示范”“专家讲座”“同行说课”等活动,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进修与提升的机会。第二,有助于高职英语教师协作实践。基于“云教研共同体”的平台机制,可以满足高职英语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设计、共同教学及共同考核的需求,在协作实践机制下,不仅可以减轻单个教师的劳动强度与密度,还能实现各个英语教学模块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例如,线下近端,高职英语教师负责单元检测、问题释疑,而在线上远端,多名高职英语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案例,这样可以有效打破“割据性”的局囿,将高职英语教育引入到集体智慧场景,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查缺补漏。第三,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师反思创新。在独立备课、教学及考核状态下,高职英语教师容易出现“当局者迷、无法自医”的现象,而基于“云教研共同体”展开学习活动,不同教师可依据自己的观课体验,提出客观、中肯的评课意见,指出个别高职英语教师的问题所在,确保“反思创新”深入务实、作用精准。例如,同一个云教研共同体中的高职英语教师,可组织“职业英语教学设计大赛”,将成果传送云端,接受同事、用人单位、英语专家及外籍教员的评议,从中领悟新的思考,找准教育创新方向。
整体上,基于“云教研共同体”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可以通过“三个构建”展开。第一,构建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合作文化机制。“云教研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化学习模式,最根本的要求是保障共同体内组织、成员之间通畅交流,同时,交流要避免单一向度的信息传递,应着力打造平等对话情境、合作开放氛围,这样才能保障资源、经验、方法等充分共享。因此,基于“云教研共同体”的高职英语专业发展实践途径之一,就是在共同体架构之上构建“合作文化机制”,例如,通过线上定期组织“分享会”,围绕英语教育问题,高职英语教师可结合自身经历(如参加大赛经历、撰写论文或申报课题的经历),提出质疑、建议,吸引全体参与者“头脑风暴”,在合作文化氛围下碰撞出英语学术思想火花;第二,构建问题为导向的云教研共同体活动机制。客观上,高职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否、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高职英语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利用“云教研共同体”展开的学习活动,也应突出问题导向的原则。例如,高职英语教育目标在于让学生具备职业场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云教研共同体参与者可围绕“职业英语演讲问题”展开探讨,分析部分高职学生“开口难”的问题,探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性格腼腆、词汇匮乏、语感缺失等,再进一步制定解决“开口难”的教学计划,如语音专项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然后分析哪一种解决方案最为有效,进一步系统完善训练过程并尝试行动研究检验其有效性;第三,构建多元化且实效性的教师实践互动机制。所谓多元化,是指在高职英语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将英语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多元主体引入到“云教研共同体”中,所谓实效性,是指教研活动内容要契合职业发展导向,按照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理念精细化教学任务与教学项目,如“机械英语”“商务英语”“化工英语”“旅游英语”等,提高教研成果应用过程中“英语+职业”的融合度。
整体而言,基于“云教研共同体”展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活动,既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师交流共研、协作实践,也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师反思创新,意义重大,值得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探索,以便为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作者:蒋瑜秀,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新疆高校外语教学研究课“基于‘云教研共同体’的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编号:2023DXWYJG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