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2/27 15:44:39
来源:新华网

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字体:

  立足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是顺应教育情境、媒介、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且该举措涉及要素众多,作用对象多元,覆盖范围广泛,除了常规视域下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之外,还影响到教学过程、教评方式、教学生态等诸多方面。一方面,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培育分析,掌握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相关知识、技能,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从所教专业、科目出发,具备数字化资源收集、处理、整合等能力,为“互联网+教学”实践奠定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围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分析,学校方面应建立系统的“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以有效引导学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

  在数字化情境中,“教与学”的关系逐步去中心化,数字化媒介、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技术等要素,显著地拓展了传统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主、客体又高度依赖数字化维系互动。基于此,在学校场域内加强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以下意义。其一,有利于教学生态的适应。现阶段,传统教学生态进入系统性颠覆状态,包括教室空间、教学时间、教材载具等“生态要素”的制约作用日渐明显,相对应的,“互联网+教学”创设出高度开放、便捷的新型生态,几乎所有常规教学活动都能够迁移到线上开展。数字化是实现“互联网+教学”的基础,在掌握数字化内容设计、应用的前提下,有利于教育主体及客体更好地适应全新教学生态。其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内容优化不仅是指在质量层面精益求精,还包括规模的扩大化、类型的多样化、配置的合理化等,很显然,在传统“教材主义”的约束下,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良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利用数字化方式,可以推动教学内容优化的“弯道超车”。其三,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从教育实践角度看,“数字化内容”在传播方面突破了物理介质的制约,包括视频模态、图文模态、微课模态等内容类型,可以在多种演操媒介(智能手机、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上运用,这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

  归纳来说,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包括以下三种。其一,打破学科壁垒,建立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专门课程。客观上,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需要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并且,知识构成要素是极为复杂的,包括计算机科学、平面设计、艺术学、拍摄及剪辑等。因此,从现实维度出发,“专门课程”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方面需要统筹教师资源、推动合作协同,通过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从而建立起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专门课程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例如,在“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教材”的编写方面,可通过组织多专业教师“头脑风暴”,将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了解数字化内容设计原理,掌握数字化内容开发实践技巧,其最终目在于形成独立开发及创造素养,而非在数字化内容模板基础上修改与模仿。其二,消解课堂藩篱,丰富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形式。相比传统课程教学,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具有鲜明的“自组织性”特色,尤其在实践维度,包括图片设计、音频录制、影像剪辑、文字编辑等工作,不可硬性实施统一模式。因此,学校方面要注重消解课堂藩篱,鼓励、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天赋与兴趣,在自主时间及空间展开探索式实践。例如,在“微课视频”的制作方面,其录制工具、剪辑工具、特效工具等选择上,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的实践形式,例如,在常规“课堂作业”的基础上,组织“数字化内容制作大赛”,还可以通过校内“新媒体社团”作为课堂组织的延伸。其三,加强双师培训,打造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精品成果。教师在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者+指导者”的作用,一方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提高数字化内容应用比例,引导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形成,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数字化实操技术、技巧的指导,确保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发的“数字化项目”落地。基于此,应围绕数字化素养、加强“双师型”培训,除了在教学岗位情境下提供数字化学习、培训机会之外,还应发挥“产教融合”的协同优势,让新媒体、互联网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推出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精品成果”,以期对学科教育形成强大助力与赋能效应。

  (作者:李一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深度合作下基于就业导向的数字化内容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4012918647)、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艺工融合·浸润美育’《游戏策划》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编号:2022JGA184)。

【纠错】 【责任编辑:李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