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实践里探索中文写作-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15 08:57:56
来源:新京报

在舞台实践里探索中文写作

字体:

本版剧照为话剧《夏日声响:海鸥》。 夏冬 摄

  八月初,第十一届乌镇戏剧节公布了本届戏剧节的特邀剧目和所有板块内容,在令人瞩目的“新锐光芒”板块里,从青年竞演走出来的戏剧创作者胡璇艺与何齐携《夏日声响:海鸥》再度重返戏剧节,以女性视角重构契诃夫名篇《海鸥》,而这也是两位青年戏剧“双子星”继2021年《霹雳》与2023年《我和我私人的新华字典》之后,为乌镇戏剧节带来的第三部作品。而由胡璇艺编剧、杨婷导演的舞台作品《狗还在叫》,也曾与《霹雳》一起成功登台第八届乌镇戏剧节。

  今年5月8日,北京人艺2024年话剧编剧、导演人才培训班开班,首度进行编剧与导演人才的联合培养。胡璇艺则作为最终入选培训班的16名编剧、导演人才之一,在北京人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且凭借卓越的编剧能力和创作才华,成为本届培训班三位“优秀学员”之一。一位普通青年戏剧创作者会经历怎样的成长与突破?也许胡璇艺的故事里会有答案。

  青年竞演出发,投身专业创作环境

  胡璇艺与何齐顺利毕业那年,正值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报名。那年的青年竞演命题不再要求使用三件道具,而是要求参赛者运用形容词、名词、动词这三个“词”,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或剧名。胡璇艺将何齐两年前撰写的两万多字剧本《自然死亡演绎法》进行了精炼,改编为四千字的《自然死亡演绎》,这部作品最终未能进入青年竞演的决赛,这让刚刚踏入戏剧领域的胡璇艺与何齐遭受了打击。不过,她们的作品和才华留在了评委的心里,这次经历也让她们与乌镇戏剧节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她们未来的《霹雳》《我和我私人的新华字典》《夏日声响:海鸥》等作品,在这里相继登台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2019年,胡璇艺与何齐接受北京中间剧场策划、主办的第二届“科技艺术节”委约,完成了《狗还在叫》《静态人像》两部作品的创作,前者由胡璇艺编剧,杨婷担任导演,后者独角戏则由何齐自编自导,胡璇艺担任戏剧构作。这两部作品是她们第一次面向公众进行售票演出的戏,意义非凡也压力巨大。而一年之后,孟京辉导演看到了作品,希望能委约她们为乌镇戏剧节创作,这一次,胡璇艺选择了改编青年作家郑执的同名短篇小说《霹雳》。这部作品是胡璇艺与何齐在戏剧创作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这是她们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在同一部作品里以编剧和导演的身份共同合作。

  通过《霹雳》这部作品,胡璇艺与何齐深刻意识到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必须置身于专业的环境中,自《霹雳》的乌镇戏剧节之行后,二人对自身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对戏剧创作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后,二人又先后合作,创作了纪录剧场《我和我私人的新华字典》与《夏日声响:海鸥》,这些作品先后在由上海YOUNG剧场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共同发起的“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乌镇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艺术节上演。与此同时,在今年阿那亚戏剧节全新戏剧竞赛单元“未来戏剧SHOWCASE”上,胡璇艺、何齐凭借作品《虚影》获得“未来戏剧·评审团特别奖”。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线,胡璇艺坚定了要在舞台创作中呈现“真实”:“我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你要相信一个人身上可以发生所有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一个无限的宝库,只要你去写就行了。”胡璇艺开始转向坚持“为演员写作”:“人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要将其成功地呈现在剧本中却不容易。在成功塑造人物立体形象的过程中,与演员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演员们对剧本的信任对最终作品的完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她希望演员在舞台上呈现的是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单纯地扮演某个角色。这种创作理念强调了演员的真实体验和情感投入,使得角色更加鲜活和真实。“在后续的作品中,我们也会继续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和创作理念,不断探索和深化这套方法。”

  从新闻到戏剧创作,探索中文写作之路

  胡璇艺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后前往中国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深造,专注于戏剧学习与研究。她与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何齐,自2016年成立“睡不好的工作室”以来,始终沿着一条与众不同的“非专业”成长道路前行。作为一个以文本和写作为中心的剧团,她们如今不仅早已成为乌镇戏剧节的常客,在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海YOUNG剧场“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阿那亚戏剧节“未来戏剧SHOWCASE”等众多国内知名戏剧舞台上,也留下了她们共同创作的瞬间。

  在有新闻专业背景的胡璇艺看来,新闻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公众意识的塑造者,这与戏剧有共通之处——两者都通过叙事的力量触动人心,引发思考和共鸣,只是形式和手段有所不同。大学时期的胡璇艺对戏剧的了解还相对有限,除了导演孟京辉,仅知的戏剧活动也只有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于是她便向“林展”主办方发去了邮件,很快得到了回应。胡璇艺回忆起自己初到北京的日子,其实当年“林展”已经落幕,但她还是在公司前辈的引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从第一届到第五届“林展”的所有好戏资料,这段学习经历对胡璇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拓宽了她的戏剧视野,也更加坚定了她日后想要去申请戏剧领域研究生课程的决心。“当时也有前辈建议我前往欧美等戏剧发达的国家深造,但我对学习编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非常重视,因此我更倾向于选择一个使用中文进行创作的环境,以便探索和深耕中文写作的道路。”

  结束在“林展”的实习期后,胡璇艺从四川大学顺利毕业,随即前往中国台湾大学戏剧研究所读研深造,主修剧本创作。在那里,她有幸师从中国台湾著名小说家童伟格和剧作家纪蔚然,接受了专业的戏剧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她结识了何齐,这位后来与她合作多年的“创作伙伴”。胡璇艺认为,在读研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高效阅读,这使得她现在吸收信息的速度变得非常快。对她而言,会阅读是成为一名优秀编剧的重要一环。

  随后,胡璇艺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一种旁观》,该作品获得2016年第二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大赛首奖。这部作品是胡璇艺为2008年汶川大地震而创作的,尽管她当时已经转向学习戏剧,但未完全脱离新闻专业的基底,在这次剧本创作中,她尝试从采访的经历中挑选出片段,进行延伸、审视、对话,将剩余的部分集中在细微之处。“老师纪蔚然当时评价这部作品说,剧本写得不错,但仍然可以看出我的基础不够扎实。虽然当时我并不完全接受这个评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他是对的。有些经典作品和理论,必须先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因此我后来重新拾起一些最基础的知识。”

【纠错】 【责任编辑: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