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 題:“去風險”徒增全球風險——警惕“去風險”的話術陷阱系列評論之二
新華社記者李蓉
美國反復宣揚的所謂“去風險”,實際是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奉行的還是“脫鉤斷鏈”的底層邏輯。這種以對抗為目的的“去風險”,其結果就是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勢必為世界長遠發展帶來難以承受之重,給當今世界帶來巨大風險。
這是1月2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去風險”將提升全球經濟的沖突摩擦風險,拖累業已疲軟的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2年貨物貿易連續6年世界第一,在促進全球經濟復蘇中作用巨大。美國所謂“去風險”,前提是把中國視為“風險”,本質上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不僅有違世貿組織倡導的自由貿易和非歧視的基本原則,沖擊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有效性,也違背經濟規律,最終阻礙世界經濟復蘇進程。德國《明鏡》周刊網站刊文認為,試圖通過貿易壁壘來降低政治風險,本身就是一種風險。道理并不復雜,搞友岸外包、強推供應鏈重組,勢必造成全球貿易流動受阻。對企業來說,開發新的、更加分散的供應鏈將大幅提高成本,很多企業或因此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消亡。德國大荷蘭人公司中國區總裁本茲說:“不與中國合作才是企業發展最大的風險。”與此同時,不斷加劇的緊張局勢還可能導致包括直接投資在內的跨境資本外流,這對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來說風險尤其高。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可能使全球經濟產出量減少0.2%至7%。
7月6日,參觀者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會現場的通用GPU芯片展品前交流。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科技進步是助推世界經濟突破瓶頸、實現復蘇的重要途徑。然而,美國以“去風險”推動與中國“脫鉤斷鏈”,四處構建“小院高墻”,阻斷科技傳播渠道,讓全球科技研發呈現碎片化,這將遲滯人類整體科技進步。當今世界,從硬件到軟件,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研發,各國科技發展在彼此融合中不斷優化升級和推進。強化科技封鎖,破壞既有的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將打亂全球多年努力建立起的科技合作生態與供應鏈良性反饋和循環機制,阻礙行業的創新和生產力提高。中國擁有的巨大市場是孵化和發展新技術的沃土,消費者的使用和需求反饋對產品更新技術迭代有重要意義。“去風險”甚至還可能迫使各國采取不同的技術標準,一些國家將不得不使用互不兼容的技術,損害互操作性,影響效率和安全。英偉達公司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警告,如果美國企業不能向中國出售先進芯片,它們將遭受“巨大損失”。英偉達首席財務官科萊特·克雷斯進一步表示,如果實施禁止向中國出售數據中心圖形處理器的限制措施,這將導致美國該行業在世界最大市場之一的競爭和領先機會永久喪失。
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企圖拉攏盟友打造排除中國的“平行體系”,這種分裂世界的做法,不僅會給深度交融的全球經濟帶來巨大風險,也會擾亂全球經濟治理,阻礙眾多全球共同議題深入推進。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說:“一個碎片化的全球經濟將把世界分裂為相互競爭的區域集團。”IMF首席經濟學家古蘭沙警告,所謂“去風險”可能將全球經濟割裂為各行其是的集團。拆除貿易壁壘、打破思想藩籬是全球有遠見的政治家為之奮斗數十年的崇高事業,包括美國及其盟友在內的各國都曾從中獲益。然而“去風險”為經濟、技術、思想、文明交流人為設障,破壞各國相互信任基石,世界有可能重陷“冷戰”泥沼,諸如消除不平等和貧困、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推進的進程也將被拖累。
“去風險”造成的風險顯而易見,不少美國盟友也對其態度謹慎。圍繞歐盟對外關系等議題,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近來在11個歐盟國家對1.6萬人展開問卷調查,多數受訪者認為,歐洲應該與中國保持良好經貿關系,在政治問題上不應在中美間選邊站隊。德國《商報》近日報道,“去風險”在實施過程中遭遇難題,一項相關調查中86%的受訪者認為這個過程給他們帶來了挑戰。
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實現增量發展是推動全球經濟復蘇的正道,也是解決眾多嚴峻挑戰的根本途徑。美國所謂“去風險”,其底色正是美國偏執的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各國需對“新冷戰”前景保持高度警惕,攜起手來,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推動更富創造性的合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