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內瓦11月4日電 專訪:中國的濕地保護令人振奮——訪《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
新華社記者劉曲 馬丁娜·富克斯
《濕地公約》秘書長穆松達·蒙巴3日在瑞士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專訪時表示,中國濕地保護的情況“令人振奮”。中國已成為“國際濕地城市”最多的國家,在拯救和恢復全球濕地生態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將于5日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兩地拉開帷幕。這是中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
《濕地公約》是致力于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政府間協定,目前締約方已發展到172個。本屆締約方大會期間,《濕地公約》秘書處將向25個新晉“國際濕地城市”頒發證書,屆時全世界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占據13個,數量居世界第一。新一批入選的中國城市包括合肥、濟寧、重慶梁平、南昌、盤錦、武漢和鹽城。
濟寧市微山湖旅游區荷園景色。微山湖旅游區內有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等。新華社記者徐速繪攝
談及中國濕地保護,蒙巴說,在有關立法等推動下,中國已有一半以上濕地受到某種形式的保護,如成為國家公園、社區公園等。她特別指出,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已擁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
蒙巴說,當其他締約方看到中國的這種引領作用時就會明白,為何濕地保護如此重要,因為濕地保護也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重慶市梁平區雙桂湖畔三峽竹博園內的小微濕地景觀。新華社記者劉潺攝
濕地是最具多樣性和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根據《濕地公約》,廣義上的濕地不僅包括所有湖泊和河流、地下蓄水層、沼澤、濕草甸、泥炭地、綠洲、河口、三角洲和灘涂、紅樹林和其他沿海地區、珊瑚礁等,還包括魚塘、稻田、水庫和鹽田等人造地點。然而,《濕地公約》網站數據顯示,自1700年以來,全球已有大約85%濕地消失。
蒙巴以非洲的乍得湖為例介紹,這個與多國接壤的重要湖泊如今已縮小到不足原來的10%。它不僅是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關鍵地點,也是當地人獲取食物和藥物的重要來源。“這就是為什么這次締約方大會很重要,”蒙巴說,“中國真的在推動這一行動,并呼吁公約所有締約方采取行動。”
在位于盤錦的遼河三角洲濕地,特殊環境孕育出的堿蓬草鋪滿灘涂,一到秋天這里就成了“紅色海岸線”。新華社記者王乙杰攝
蒙巴說,全球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在城市,而濕地可以起到給城市降溫的作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同時,濕地還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和綠色空間。
為解決濕地和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蒙巴呼吁各國加強合作。她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很快也將舉行,“這意味著有關濕地的對話是與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相關對話交織進行的,真正向全世界展示所有這些都是相互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