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5日,在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的焦裕祿被派往哈工大學習焊接工藝學專業(資料照片)。 (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盛夏的哈爾濱艷陽高照。南崗區公司街59號,哈爾濱工業大學博物館質樸厚重,在濃密樹蔭掩映下格外別致。
下午3時,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來到這里,拾級而上,重走父親生平之路,尋訪父親足跡。她就是焦裕祿的二女兒、焦裕祿干部學院名譽院長焦守云。
“一提起父親,大家了解最多的是他在蘭考任縣委書記的事跡,其實父親曾在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9年,其間曾來哈工大讀書。他善于鉆研,是一名優秀的工業技術人才。”置身于哈工大博物館焦裕祿專題展,焦守云飽含深情地說道。
時光回到68年前。1954年8月至1955年3月,受河南省委派遣,焦裕祿來到哈工大附屬工農中學學習,為進入哈工大深造做準備。這段時間雖然短暫,卻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這是焦裕祿精神。焦守云說,父親在哈工大附屬工農中學求學的過程就是“科學求實”的過程,“科學求實”的精神指導了他以后的工作。
“科學求實”影響了焦裕祿的一生,焦裕祿精神也影響了一代代哈工大人。
今年8月16日是焦裕祿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求學故事,走近焦裕祿與哈工大的不解情緣。
學習時光短暫,影響深遠
新中國成立初期,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工程師的搖籃”享譽全國。除了進行全日制大學教育以外,哈工大還肩負著為全國培養在職工農干部的重要使命。
據1954年11月2日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報》記載,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決定創辦工農速成中學,招收優秀的工農干部及工人,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教育,使其能升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為新中國培養高級建設人才。
1953年6月,焦裕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第二年8月,焦裕祿一行5人作為工業農業戰線抽調的干部到哈工大深造。
按照教學安排,他們先要在哈工大附屬工農中學學習,用很短時間突擊完成中學課程,達到高中文化程度后,才能到哈工大學習大學課程。學校為他們制訂了專門的學習計劃,特派教師進行輔導。
當時,焦裕祿只有小學文化,學習起來非常吃力。第一次考試,焦裕祿等5人全都沒有過關,大批工農學生不及格。眼看他們面臨退學,有人提議應降低考核標準,但遭到時任哈工大校長李昌的反對。李昌強調:“規格(要)嚴格,功夫(要)到家”,要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本科和工農班學員。學校從教和學兩個方面開展工作,幫助學員達到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
那一年,焦守云只有兩歲。后來,在母親和其他親朋的講述中,她得知父親學習多么刻苦。
每天除了睡覺,就是學習——焦裕祿白天上課,晚上自學,即使宿舍熄燈了,也要在燭光下鉆研。他爭分奪秒、如饑似渴,經常夾著作業本跑到全日制在校生宿舍去請教。
“父親那一代人有著頑強的拼搏精神,不信邪、不服輸,就是要把學習搞上去。為了練習俄語,父親曾把鵝卵石含在嘴里,舌頭都磨腫了。”焦守云說。
他越學越起勁兒,成績也越來越好。半年后,焦裕祿順利完成了速成班的學習任務,達到高中文化程度。學校即將安排他和同事轉入本科學習。
可就在這時,洛陽礦山機器廠的投產時間提前了,焦裕祿突然接到回廠上班的通知。這讓幾個渴望讀大學的年輕人感到失落。焦裕祿心有不舍,但還是服從組織決定,并給大家做思想工作。不久,焦裕祿結束了在哈工大的求學經歷,回到洛陽。
“盡管父親在哈工大求學的時間不長,只有6個多月,但學校對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及科學求實的精神態度、精益求精的作風一直影響著他。”焦守云說。
1956年,焦裕祿在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車間主任,他把在哈工大學到的機電專業知識應用在工作中。他經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總愿意搞一些創新。
1958年12月,為了生產煤礦提升機,廠里提出要打一場攻堅戰。為了節省時間,焦裕祿把行李搬到車間,跟工友們同吃同住。困了就把板凳當床,把生產資料當枕頭。
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焦裕祿迎難而上,帶領老工人和技術人員,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從圖紙到工藝,從工具到材料,把整臺機器的上千個零件一個個熟悉起來。
經過幾十個日夜奮戰,焦裕祿和工友終于成功研制出全國首臺新型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填補了我國礦山機械生產的一項空白。
焦守云說,原本只有小學文化的父親能夠成長為新中國知識型管理人才,無論在工業戰線還是農業戰線,都具備現代化管理理念和科學思想,與在哈工大的學習分不開。
變化的時代,不變的情懷
“475天,凝聚成一種永恒。他是全國縣委書記的榜樣,他的名字在今天依舊滾燙……”前不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新任中層領導干部培訓班,焦裕祿干部學院教授張沖應邀作了一場報告。
“干部不領,水牛掉井”,這是焦裕祿的一句名言,耐人回味。張沖充滿真情的講述,令在場不少人濕了眼眶。
幾十年來,從開學典禮到畢業典禮,從黨員干部培訓到教工理論學習,在眾多重要時刻,焦裕祿的故事都是哈工大育才育人的生動范例。這座百年名校始終以有焦裕祿這樣的杰出校友而驕傲。
2006年,哈工大博物館籌建期間,哈工大派專人到蘭考縣搜集焦裕祿的事跡和遺物,作為展陳的重要內容。
如今,哈工大博物館里專門設置了焦裕祿陳列區。展柜里有兩張照片,展示的是焦裕祿生前穿過的衣服和鞋子,上面“千瘡百孔”,打滿補丁。還有一份他的手稿,工整地記錄著當年的工作報告。
2011年4月18日,“唱響紅色主旋律,弘揚新時代焦裕祿精神”主題研討會暨電視連續劇《焦裕祿》開機新聞發布會在哈工大博物館召開。焦守云隨劇組來校,那也是她第一次到訪。
“來到哈工大感到特別激動、特別親切,因為父親曾在這里學習、生活。我為父親是哈工大校友感到驕傲與自豪。”焦守云說。
2022年4月,位于哈爾濱中央大街的哈工大中心面向社會開放,專門設置了焦裕祿展區,通過視頻、展板、講解等多種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這位好黨員、好公仆。
腳下的土地,心中的信仰
“焦裕祿在校學習時間雖短,但‘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風學風一直影響著他,激勵他為民造福……”在“開學第一課”中,面對“00后”新生,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如是說。
榜樣的力量銘記在心。2014年夏天,哈工大學生黨員組成的暑期基層社會實踐團走進蘭考,學習踐行焦裕祿精神,開展民生調查。他們跋涉近百公里,走遍4個鄉鎮、6個村,鄉鎮企業、田間地頭、農民家中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最終形成了5萬余字的《蘭考民生考察手記》。
“焦裕祿的事跡是每個青年人都應該學習的,廣闊的農村是我們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舞臺。”時任實踐團團長胡楊深有感觸地說。
多年來,哈工大努力將焦裕祿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培養的不少科研人員敢坐冷板凳、敢啃硬骨頭,為打造“國之重器”書寫傳奇,貢獻力量。
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團愛心接力支教20年,一批批選調生主動到基層一線建功立業,一屆屆畢業生前赴后繼投身航天國防事業。
“做天上最亮的一顆星,做地上最好的一個人。”在離開黑土地之前,焦守云念著父親教給她的這句話。(記者楊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