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沙3月21日電 新華社記者日前探訪波蘭東南部兩座“名不見經傳”的機場,據多家媒體報道,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經這里中轉向烏克蘭輸送武器。美國一邊說不會派美軍到烏克蘭與俄軍作戰,拒絕引火燒身;一邊不斷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隔岸“拱火”。
說到底,美國是拱別人的火、算自己的賬,打著“一石三鳥”的小算盤:第一,渲染俄羅斯威脅,加緊圍堵俄羅斯;第二,想借機掐滅歐洲尋求戰略自主、安全事務獨立的“小火苗”;第三,美國軍工利益集團從沖突中牟利。
美軍把守 “黑鷹”盤旋
波蘭與烏克蘭接壤,邊境線長達530公里。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在烏周邊國家里,匈牙利拒絕致命武器過境,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有山脈阻隔,而美軍在波蘭東南部本就設有軍用機場和軍事基地,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在陸路主要通過波蘭向烏克蘭運輸軍事援助。
記者在梅萊茨拍攝的景象。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熱舒夫-亞西翁卡機場坐落在喀爾巴阡山省省會熱舒夫北部小鎮亞西翁卡,距波烏邊境約100公里,經高速公路只需一個小時左右就可抵達邊境。據記者了解,這座機場年運送旅客量只有約80萬人次,卻有航班直飛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國際機場,是歐洲擁有跨大西洋直飛航班的最小機場。
記者駕車抵達機場周邊,看到一座以鐵皮板包圍的建筑,鐵皮板后停放著美軍裝甲車和其他軍用車輛,不時有美軍車輛和美國使館牌照的外交車輛駛進駛出。當記者在入口處調轉車頭時,鐵皮板后一輛面包車內迅速走出一名美軍士兵,上前“目送”記者駛離。
記者在梅萊茨拍攝的景象。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記者又驅車前往熱舒夫西北部60多公里處的梅萊茨機場。駛近機場就看到黑鷹直升機低空盤旋。在這座面積并不大的機場外,排隊停著十多輛油罐車,準備提供燃油供給。機場附近,兩名荷槍實彈的美軍士兵把守著一座美軍軍營。從外圍可以看到機場里停靠著數架黑鷹直升機和奇努克運輸直升機。
記者在梅萊茨拍攝的景象。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拱別人的火算自己賬
“美軍現在沒有,也不會進入烏克蘭與俄軍作戰。”美國總統拜登3月1日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高調宣稱,顯然是把不傷自己一兵一卒當作“成績”。
這是2月2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然而,美國政府不僅多年來精心謀劃并推動北約東擴,執意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近來更是一再渲染戰爭氛圍,頻頻挑動烏克蘭危機,為了拉烏抗俄不斷加大對烏軍事援助,可謂將“拱火”進行到底。
去年底以來,在俄烏矛盾加速惡化之際,美國抓緊向烏克蘭提供軍火援助,對烏克蘭軍隊提供培訓,向波蘭等周邊國家增兵。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月26日宣布,美國將向烏克蘭提供總價達3.5億美元“致命性防御武器”軍事援助。
據美國總統拜登3月16日簽署的備忘錄,美國防部又將向烏克蘭提供價值達8億美元的武器援助:
——800套防空系統;
——9000件反裝甲武器;
——7000件機槍、霰彈槍和榴彈發射器等輕型武器;
——2000萬發火炮、迫擊炮炮彈等小型武器彈藥;
——100套戰術無人機等。
歐洲身處美國和俄羅斯在烏克蘭博弈的前沿地帶。對于“拱火”的后果,不乏明眼人。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日前在演講中直言,不想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無論是美國還是布魯塞爾,都不會以匈牙利人的頭腦思考”,這就是為什么匈牙利“不會向戰場運送士兵和武器的原因”。
美國國防部前官員富蘭克林·斯平尼刊登文章的網頁截圖。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五角大樓(美國國防部)、K街(華盛頓游說公司聚集地)、軍工企業以及整個國會大廈內,都在悄悄地開香檳慶祝。”曾在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工作26年的富蘭克林·斯平尼如此點評。
他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專訪時指出,美國軍工復合體借這次俄烏沖突渲染對俄羅斯的恐懼,旨在為新一輪軍備支出創造契機,也將從俄烏沖突及其他地區沖突中長期牟利。
火上澆油禍水外溢
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美國帶頭“火上澆油”,給敘反政府武裝提供武器和培訓等。美國調查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西莫·赫許在2014年發表的《紅線和老鼠線》一文中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組織向敘利亞境內偷摸給反政府武裝運輸武器。作者將這條運輸鏈形象比喻為“老鼠線”。
赫許指出,美國情報機構當年明確知道,許多接受武器的敘利亞反政府武裝與“基地”組織有染或屬于其分支,但依然向其提供武器。
敘利亞政治專家胡薩姆·舒艾卜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美國以“民主”“人權”為幌子煽動和支持敘反政府力量,向反對派武裝甚至恐怖組織輸送資金和武器,導致敘利亞陷入長期戰亂沖突,加劇了敘人民的苦難。
美國所提供武器令禍水外溢。一些敘利亞反政府武裝與“基地”組織分支聯手組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不僅在敘利亞、伊拉克攻城略地,還外溢到周邊多個國家,讓中東地區更加混亂不安。
2021年9月23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城南的巴勒斯坦難民聚居區——耶爾穆克難民營,行人從建筑廢墟旁走過。耶爾穆克難民營自2015年4月被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占領,此后三年間成為敘利亞政府軍與極端組織激烈交火的戰場。如今戰火雖已平息,但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仍隨處可見。新華社發(阿馬爾·薩法爾賈拉尼攝)
當然,美國也不乏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時候。上世紀80年代,美國曾向阿富汗塔利班武裝援助一批肩扛式防空導彈,支持其對付蘇聯軍隊。但在阿富汗戰爭期間,這批武器又讓美軍自己吃了不少苦頭。
總策劃:周宗敏
策劃:班瑋 袁炳忠 李生江 張浩 徐興堂
監制:馮俊揚 魏建華
統籌:謝鵬 閆珺巖
記者:張章 孟鼎博 周楠 陳俊俠 徐馳 許嘉桐 鄧仙來 胡友松 檀易曉 陳浩 鄭一晗
剪輯:孫碩
編輯:孫浩 馬曉燕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